数字货币发行,任何人不得拒收!

一辰
个人专栏
热度: 82882

中国将成为全球首个以国家主权信用担保发行数字货币的国家,我认为这是一件需要记录在人类文明史中的标志性事件。数字货币是相对于纸币而言的,钱不再是一张张纸,而是手机中的一串串看不见的数字密码信息。

央行即将发行数字人民币,英文简称DCEP(Digital Currency Electronic Payment)。目前已经开始在深圳、苏州、雄安、成都进行内部封闭试点测试,在全国铺开的日子指日可待。中国将成为全球首个以国家主权信用担保发行数字货币的国家,我认为这是一件需要记录在人类文明史中的标志性事件。数字货币是相对于纸币而言的,钱不再是一张张纸,而是手机中的一串串看不见的数字密码信息。

数字货币或许在很多人看来,这有什么稀奇的呢?我们不是早就进入到无现金时代了吗?我们每天都在用支付宝和微信支付,自己上一次使用现金是什么时候都想不起来了。

是的,除了专业人士,普通市民很难分清手机支付和数字货币的区别,如果你还知道个比特币,那可能就越发糊涂了。简单来说,支付宝、微信支付的钱都不是数字货币,而比特币是数字货币,但它和我们今天要说的央行发行的数字人民币又有本质不同。

第一,微信支付必须要在有网络的情况下才能使用,或者说至少需要收付双方有一方必须在线的情况下,才能完成交易。这是由微信支付的本质决定的。微信支付中的钱,其实就是我们的人民币在微信账户中的存款,每一次收付就是相当于完成了一次在线转账。那当然必须要有网络的支持才有可能完成这样的转账过程。或许很多人跟我有同样的体会,在网络信号的不好的地方,比如停车场、地下商场等地方,遇上网络不好,又没带现金,那个着急啊。在街上买东西,也经常会遇到一些信号很差的死角,只能拿着手机到处找信号,非常郁闷。这个问题就可以被数字人民币所解决。

第二,微信支付不是匿名的。你只要支付了,就一定留下转账记录了,什么时间、花了多少钱、收付双方是谁,都记录得清清楚楚。并不是只有非法交易才有匿名的需求,有很多合理、合法的匿名支付需求。举个很小的例子:年轻人购买成人用品或者验孕棒的时候,就很不希望通过微信支付来购买,留下购买痕迹。这时候现金纸币的好处就来了,拿着它,戴着口罩墨镜,去商店付完现金就走,什么痕迹也不会留下。这个问题也可以被数字人民币解决。我们先说说离线支付的问题。

数字货币央行在启动数字人民币的研发初始,就确定了双离线支付的目标,也就是说,收付双方都不需要在线,只要拿着手机互相靠近,我手机里面的数字人民币就能跑到你手机里面去了,这就跟纸币就没有什么本质区别了。

现在,央行要设法把数字信息的转移也做成跟纸币一样。方法是这样:当两个人完成离线交易后,这笔交易信息会同时记录在两台手机上,只要其中任何一台手机联上网,就会自动将交易信息上传到央行的服务器。此时,央行服务器会销毁付款方的数字人民币,然后再新发行一份等额的数字人民币给收款方。这样一来,就很像是物理纸币的交易了,每次交易,都保证只有一份独一无二的数字人民币,不能复制。以上就是软硬兼施保证数字人民币不会被非法复制的原理。

再说说它的匿名性。按照央行公开透露的信息。数字人民币从央行发行到普通人的手上,过程与发行纸质人民币的过程很像,都是央行先发给商业银行,然后普通人再跟商业银行兑换,这就好像你可以到ATM机上将账户中的钱兑换成纸币一样。这些数字人民币会在不同人的手机上流转,每一次流转,都相当于销毁了原来的,生成了新的数字人民币。因此,除了央行,其他任何机构都不可能追踪到一份数字人民币的去向,实质上,数字人民币兑换出去了,就相当于是销毁了。不过,央行是知道每笔钱在谁的手里的。因此,数字人民币的匿名性也并不是100%的完全匿名,但也只有央行能查到。

数字货币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币管理条例》总则第三条规定:以人民币支付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一切公共的和私人的债务,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拒收。这就是说,当数字人民币正式向公众推出的那一天,接受数字人民币是每个公民的法定义务,任何商家都是不能拒收的。相比之下,只要商家自己愿意,他拒收微信支付是允许的。而且,届时所有的网络支付平台,不管是支付宝还是微信支付、银联云闪付等等,所有这些平台必须支持数字人民币的流通,这是依靠法律来保障的。如果用金融术语来说的话,数字人民币是M0,而我们微信支付中的钱是M1或者M2,他们的地位是不同的,在金融活动中的意义也有很大的差别。彻底告别纸质人民币的时代真的不远了,不管你愿不愿意,我们都需要去拥抱这种变化。

声明:本文为入驻“MarsBit 专栏”作者作品,不代表MarsBit官方立场。
转载请联系网页底部:内容合作栏目,邮件进行授权。授权后转载时请注明出处、作者和本文链接。未经许可擅自转载本站文章,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侵权必究。
提示:投资有风险,入市须谨慎,本资讯不作为投资理财建议。
免责声明:本文不构成投资建议,用户应考虑本文中的任何意见、观点或结论是否符合其特定状况,及遵守所在国家和地区的相关法律法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