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Web3小作文:到底是 Web3.0 还是 Web3 ?

jolestar热度: 24930

在 Web3 时代,希望香港能找到它的角色。数码港很好,就是缺 Builder。

原文作者:jolestar

原文来源:twitter

注:本文来自@jolestar 推特,MarsBit整理如下:

Web3 到底有没有 0

香港 Web3 大会期间,看到网上又开始讨论 Web3 和 Web3.0 的区别。

在讨论这个问题之前,先明确一下 Web3 以及区块链,Crypto 三者之间的关系。有人觉得 Crypto 是骗局,有人觉得 Web3 是炒作,领导们在台上讲 Web3 的时候估计也并没有个明确的画像,只是觉得需要新东西。

所以我在这里提一个泛 Web3 概念。先有了 Web3 的原生资产,然后有了 Web3 的原生金融,才能有 Web3 的原生应用。如下图:

web3

在这个泛 Web3 概念下,到底有没有 0 其实不重要,重要的是有没有人用,如何破圈?到底如何破圈,各有各的招数。有人觉得破圈就要靠美女来制造眼球经济,有人觉得破圈就要靠合规和政府推动,还有人觉得区块链会止步于 DeFi,行业已经进入了下半场。

确实已经看到了下半场的迹象,资本的作用越来越大,草根的机会越来越少,投资人不敢赌模糊的正确,而是要看精细化的数据。

但看看整体Web3活跃用户以及开发者数量,就会感到下半场的说法有点荒诞,大家拼命在一个小池里内卷,而看不到旁边的大海。我在会场里寻找 DeFi 之外的 Web3应用,寥寥无几。

为什么会这样呢?我的一个解释是 DeFi 产品的特殊性。一般的产品用户增长飞轮如下图, Builder 构建产品,吸引用户使用,吸引投资者投资,继续构建,吸引更多用户,更多投资,持续转动起来用户就越来越多。

web3

而 DeFi 的项目场景下,用户和投资者基本重叠了,变成了下面这个图,绕过了真实用户。这样的飞轮转起来非常快,但 Builder 和投资人也会有路径依赖,会持续内卷,导致很难破圈。

web3

如何打破这个怪圈呢?只能引入真正的 Web3 Native App,给 utility Token 创造 utility 场景,吸引更多消费者用户。否则没有大规模消费者场景的资产和金融都只能是泡沫。

但 Web3 Native App 应该通过什么样的基础设施构建出来,应该以什么样的路径启动?这个话题很大,篇幅所限,留待未来讨论。

在香港这几天,大陆的互联网应用都不太好使,这里面的原因很多。但香港作为连接中文和英文世界的一个桥梁,缺整个错过了 Web2 时代,既没有成为创新发源地,也没有扮演好桥梁的角色,实在可惜。

但在 Web3 时代,希望香港能找到它的角色。数码港很好,就是缺 Builder。

香港 Web3 大会小作文,交作业了 @wangfeng_0128 @zchrhrhr

声明:本文为入驻“MarsBit 专栏”作者作品,不代表MarsBit官方立场。
转载请联系网页底部:内容合作栏目,邮件进行授权。授权后转载时请注明出处、作者和本文链接。未经许可擅自转载本站文章,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侵权必究。
提示:投资有风险,入市须谨慎,本资讯不作为投资理财建议。
免责声明:本文不构成投资建议,用户应考虑本文中的任何意见、观点或结论是否符合其特定状况,及遵守所在国家和地区的相关法律法规。
关键字:web3香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