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nt Cash系统旨在构建一个去中心化且抗审查的稳定币实现,完全依赖比特币作为抵押品,设置流动性限制来控制资金的流动,设计了一套动态的货币和财政政策来吸收市场上的价格冲击,支持多种非美元货币,以提高稳定币价格稳定性。
原文作者:深潮 TechFlow
原文来源:深潮 TechFlow
我们之前在《探秘 Mint Cash:借 Terra 尸体招魂,一场漂亮的空投营销》 中写到,LUNC或是USTC,早已成为MEME币,但是依然具有强大的炒作价值。
而炒作的前提,是对 Mint Cash 这个新产品预期的看好。
那么,Mint Cash 究竟设计的如何? 目前社媒上已经出现了不少第三方的深入分析,但大多都是基于创始人Shin 的推特发言。
按照老套路,评价一个项目水平如何,还有一个更直观的参考标的:官方的白皮书材料。
笔者抱着好奇的心态,去扒了扒 Mint Cash 的白皮书,首先就被其长度震惊了 --- 足足有 40 页。
而在粗略的速览一圈后,也发现白皮书中也不乏各类高大上的数学公式和经济模型,似乎看上去有点东西。
Mint Cash 是试图在严谨的理论验证中重现 Luna 系的辉煌,还是在用一本正经的方式搞包装?
带着疑问,我们深入的看了看白皮书,为大家带来最新的解读。
白皮书第一部分,叫做“过去的工作”。主要描述了前人对于加密市场的稳定币,以及如何让现实世界中的货币保持稳定的探索。
但是,这个“过去”,实在有些久远了 --- 甚至追随到了上个世纪。
对,你没看错,Mint Cash 的白皮书花了大量的篇幅进行了一次“史前铺垫”: 详细描述了上个世纪的经济学家凯恩斯的古典经济模型,并对其数学公式进行了详细阐述。
笔者大学的专业正好是经济学相关。为了防止有些读者不了解这玩意,在此可以做一个简要说明:
IS-LM模型和AD-AS模型都是20世纪早中期提出的经济理论模型,它们是宏观经济学中常见的概念,前者翻译过来叫做“投资储蓄-流动性货币”模型,即用来分析在给定的价格水平下,利率和产出(国民收入)之间的关系;后者则叫做“总供给-总需求”模型,用来解释在经济世界中,商品的价格和产出之间的关系。
听起来有点高大上?没错,这两个模型在学术界非常有名,属于每一个经济学本科生的黑板上肯定都出现过的那种。
但问题在于,这两个模型过于宽泛和古典。
对于一个具体的加密项目来说,除了能增加自己的“学术感”,实际上起不到太大的理论支撑作用。这就有点像,你想画一个三角形,然后通过各类字母和公式,把众人皆知的勾股定理详细的推导一遍一样。
没有必要。
此外,在该章节的后半部分,作者也花了大量笔墨去描述加密市场中稳定币的形式,包括算法稳定币、超额抵押稳定币以及法币背书的稳定币,以及它们各自在资本效率、中心化和安全上的优缺点。
问题还是一样,没有增量信息。
以论文的形式花大代价去具体描述所有人都知道的事情,但确实营造出了一种“极具学术感”的效果。
在漫长的铺垫之后,白皮书倒是非常简洁的仅用几页纸阐述了当下我们需要什么样的稳定币设计:
只是,与那么长的铺垫相比,对设计原则的描述显得非常单薄。
同时,上述提到的设计原则,其实也是整个稳定币赛道老生常谈的话题,剖析的力度也很弱。对比 Vitalik 日常博客里的文章,就能看出最大的区别:
Mint Cash 只是在表层“阐述”,而不是在深入“分析”。
实际上,白皮书的后半部分才是干货,非常详细的阐述了整个 Mint Cash 系统的构思和具体实现方式。
对于希望参与 Mint Cash 项目和关注 USTC 的读者来说,如果需要开展投研,建议直接从这一部分开始,可以节省大量时间。
为方便大家快速理解,笔者统一将该部分的阐述划分为设计目的、解决的问题、实现手段和可能产生的效果这4个部分进行总结。
从这些设计方向上来看,Mint Cash的白皮书显然对当下稳定币市场中的各种问题进行过精细考量,试图创造一个能够应对经济波动并支持多货币的稳定和去中心化的数字货币系统。
通过这些方法,Mint Cash希望在保持比特币的去中心化和安全性优势的同时,提供更广泛的货币稳定性和市场适应性。
对于这样的愿景,笔者是持肯定态度的。
当下的稳定币们各有各的问题,也没有竞争出一个最佳的产品。Mint Cash 在争议中出现,如果能对现有的稳定币市场格局造成冲击,多一种稳定币来进行竞争,用户也的确多了一种选择。
只是在Luna的废墟之下,太多的记忆阴影被掩埋。
从创生到消亡,实际上整个加密市场对 Luna 生态已无实质需求。在废墟上原地重建一个新稳定币,借尸还魂创造需求。
这条路究竟能走多远,让我们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