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联储开启降息50基点:历史周期回顾与资产价格前瞻

Cycle Trading热度: 15367

美联储宣布降息50基点,开始新一轮降息周期,但强调没有衰退迹象。预计年内再降息两次,总降息幅度达250bp。经济预测下调,但美联储更关注就业,信心增强。过去降息成功避免通胀飞涨。降息前后,黄金和美债价格上涨,黄金ETF推动黄金投资需求激增。降息后市场提前price in,黄金与美债类似,降息前黄金上涨概率和幅度更大。预防性降息能推动股市上涨。今年BTC回调力度和时间相比2019年更小,长期看涨后市,短期可能出现震荡或回调。

摘要由 Mars AI 生成
本摘要由 Mars AI 模型生成,其生成内容的准确性、完整性还处于迭代更新阶段。

原文作者:Cycle Trading

转载:Daisy,火星财经

一、时隔四年再启宽松周期

北京时间9月19日凌晨2:00,美联储宣布降息50基点,联邦基金利率的目标区间从5.25% — 5.50%降至4.75% — 5.0%,新一轮降息周期正式开始。此次降息50bp符合CME利率期货的预期,却超出很多华尔街投行预测。历史上,只有在经济或市场紧急时刻才曾出现首次降息50bp的情况,例如2001年1月的科技泡沫、2007年9月的金融危机,2020年3月的新冠疫情等。由于降息50bp会让市场有更大的经济“衰退”担忧,鲍威尔在讲话中强调没有看到任何衰退迹象,一如既往地用这种方式来对冲市场的衰退忧虑。

降息美联储同时给出了较为鹰派的点阵图,预计年内将再降息两次共计50bp,2025年降息4次共100bp,2026年2次共50bp,整体降息幅度达到250bp,利率终点为2.75–3%。点阵图给到的降息节奏较为缓慢,路径慢于CME利率期货交易的2025年9月到达2.75–3%这一水平。同时鲍威尔强调此轮降息50bp不能作为新基准而线性外推,没有设定固定利率路径,可以加快,也可以放缓,甚至选择暂停降息,会根据每次会议情况而定,一定程度上解释了收盘后美债利率的冲高。

降息经济预测方面,美联储将今年的GDP增速预期从2.1%下调至2.0%,将失业率预期从4.0%大幅上调了至4.4%。并将PCE通胀预期从2.6下调至2.3%。美联储的数据和表述上都显示出对遏制通胀的信心增强,同时更加关注就业。整体上较大幅度的首次降息和较为鹰派的降息节奏,美联储又大玩了一把预期管理。

降息二、90年代以来的降息周期

1989年6月至1992年9月(衰退式降息)

降息1980年代末美国利率快速上升,导致储贷银行出现短期存款利率高于长期固定贷款利率的困境,美债收益率出现倒挂。美国金融业爆发“储贷危机”,大量银行、储蓄机构倒闭。叠加外部海湾战争影响,1990年8月至1991年3月,美国经济陷入美国经济研究局(NBER)定义的衰退区间,历时8个月。美联储于1989年6月开启超过三年的降息周期,累计降息681.25BP,政策利率上限由9.8125%下降至3%。

1995年7月至1996年1月(预防式降息)

降息1995年美国经济增长出现放缓,就业低迷。美联储认为,虽然经济尚未衰退,但部分经济指标的下降或暗示着未来经济下行的风险,决定开启降息以刺激经济预防衰退。本次降息始于1995年7月,历经7个月时间、累计降息三次、共75BP,政策利率上限由6%下降至5.25%。后美国经济实现“软着陆”,降息前弱势的就业、制造业PMI指标回升。这一轮利率周期也被视为“软着陆”的典型案例。另一方面,美联储的操作成功避免了通胀“起飞”,在降息过程中PCE通胀率几乎没有超过2.3%,保持了相对稳定。

1998年9月至11月(预防式降息)

降息1997年下半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亚洲经济衰退导致外需减弱影响了美国商品贸易。美国经济整体保持平稳,但外部环境动荡,商品贸易的疲弱导致美国制造业承压,美股出现调整。1998年7–8月,标普500指数出现近两个月的调整,最深跌幅接近20%,巨型对冲基金长期资本管理公司 (LTCM) 濒临破产。为预防危机影响进一步波及美国经济,美联储于1998年9月开启降息,至11月共降息三次、累计75BP,政策利率上限由5.5%下降至4.75%。

2001年1月至2003年6月(衰退式降息)

降息降息1990年代末,互联网技术快速发展与普及引发过度投机,非理性繁荣的狂热导致大量资金流入互联网投。1999年10月至2000年3月,纳斯达克指数在五个月时间里最高上涨88%。1999年6月至2000年5月,美联储累计加息6次、共275BP,以应对经济过热。2000年3月,纳斯达克指数触顶后快速下跌,互联网泡沫逐渐破裂,大批互联网企业破产倒闭,经济随之陷入衰退。2001年1月3日,美联储宣布降息50BP,后累计降息13次、共550BP,政策利率上限由6.5%下降至1.0%。

2007年9月至2008年12月(衰退式降息)

降息降息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爆发并进一步扩散至债股等其他市场,美国经济形势急转之下。9月18日,美联储下调联邦基金目标利率50BP至4.75%,并在此后连续降息10次,到2008年底利率降550BP至0.25%。降息仍不足以应对严峻的经济形势,美联储首次引入量化宽松QE,通过大规模购买美国国债、抵押贷款支持证券等非常规货币政策工具,压低长期利率、刺激经济并向市场注入流动性。

2019年8月至10月(预防式降息)

降息2019年美国经济和就业市场整体稳健,但在地缘政治冲突和中美贸易摩擦等因素影响下,美国外需有所走弱,同时内需也有放缓趋势,通胀率低于2%。2019上半年PCE通胀率保持1.4–1.6%,核心PCE通胀率由年初1.9%下降至3–5月的1.6%。

2019年7月31日,美联储宣布降息25BP至2.25%,称美国经济适度增长,就业市场稳健,但整体及核心通胀率均低于2%,旨在防范经济减速,尤其考虑到贸易局势紧张和全球增长放缓的背景。至2020年全球疫情爆发前,美国经济整体稳定运转,制造业PMI、核心PCE等指标出现回升。2019年8月至10月,美联储连续降息3次、共75BP,政策利率上限由2.5%下降至1.75%。

2020年3月(衰退式降息)

降息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蔓延。2020年3月,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在计划外的紧急会议上两次大幅降息,将联邦基金目标利率区间恢复至0至0.25%。

三、降息周期中的资产价格

降息降息降息后资产价格的变化与当时的宏观环境是否衰退关系较大,认为目前美国的经济数据并不支持衰退的结论,在美国经济软着陆的前提下应更关注预防式降息主要为离目前时间较近的19至20年期间降息中的资产价格走向。

美债

在降息前后美债整体处于上涨趋势,降息之前的上涨更为确定且幅度更大,降息前1、3、6个月的平均上涨频率均为100%,降息后则有所下降;同时降息前1、3、6个月的平均上涨幅度为13.7%、22%和20.2%, 降息后则12.2%、7.1%和4.6%,可以明显的看出市场提前price in的行为。开启降息后前后的一个月左右波动加剧。在降息后期,由于经济复苏情况不同,不同时期的利率走势出现分化。

降息黄金

与美债类似的,整体上黄金在降息前上涨的概率和幅度更大。受益于危急情况下的避险需求,黄金走势与是否“软着陆”之间的关联相对不明朗。从交易的角度看,作为分母端资产最优交易时间在降息之前,由于预期的充分计入和降息幅度有限,降息兑现后可以更关注受益于降息提振的分子端的资产。

以黄金ETF分界线,在21世纪以前黄金价格与降息的相关性并不明确,2004年美国SEC审批通过第一个全球交易的黄金ETF,黄金ETF的兴起推动了黄金投资需求的激增,吸引了大量散户投资者和机构投资者,资金的持续流入为金价上涨提供了强大的动力。直到2011年见顶, 这轮上涨周期持续了7年,期间经历了美联储的04至06年的大幅加息和07至08年的大幅降息,黄金维持都总体维持了上涨趋势。剔除黄金ETF的影响,目前可以参考比较有意义的降息周期仅有2019年,短期看2019年8月至10月的降息周期中黄金在第一次降息后大幅上涨,而后两个月时间内震荡回调,拉长周期整体上黄金在降息后依旧呈上涨趋势。

降息美联储利率周期与黄金价格

降息纳指

纳指在衰退式降息中表现有赖于基本面修复的情况,衰退式降息周期中纳指整体大多表现为下跌,除了在89年的超长降息周期中上涨28%,在2001、2007、2020年的降息周期中分别下跌了38.8%、40%和20.5%。美联储首次预防性降息落地后在不同年份的短期表现有所差异,但长期看均为上涨,直观的理解式预防式降息往往能对经济产生积极效果、扭转走弱迹象,推动股市上涨。因此判断纳斯达克指数走势的关键在于对于衰退的把握。在2019年降息中,第一次和第二次降息后纳指均出现了回踩,在降息的三个月内整体呈震荡趋势,在第三次降息落地前后开启主升。

降息降息

降息BTC

2019年的降息周期中,BTC在第一次降息后价格短暂拉升,而后整体上开启下行通道,从最顶部下来的整体回撤时长175天,回调幅度约为50% (不考虑后续疫情影响)。当前与上次降息周期不同的是,由于降息预期的来回摇摆,今年BTC的回调来得更早,BTC在今年3月份的高点后,截止目前已经震荡回调共计189天,最大回撤幅度约为33%。从历史的经验看,长期看涨后市,短期有出现震荡或回调的可能性,但回调的力度和时间相较于2019年将会更小和更短。

降息

声明:本文为入驻“MarsBit 专栏”作者作品,不代表MarsBit官方立场。
转载请联系网页底部:内容合作栏目,邮件进行授权。授权后转载时请注明出处、作者和本文链接。未经许可擅自转载本站文章,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侵权必究。
提示:投资有风险,入市须谨慎,本资讯不作为投资理财建议。
免责声明:本文不构成投资建议,用户应考虑本文中的任何意见、观点或结论是否符合其特定状况,及遵守所在国家和地区的相关法律法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