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分析了美国近期在财政与数字资产领域的战略布局。通过“大而美法案”推动大规模财政扩张,同时制定针对数字资产的监管框架,美国试图巩固其全球金融与技术霸权。财政刺激引发货币贬值,为比特币等硬资产创造长期利好,而监管护城河则吸引资本与创新,确保美元在数字时代的主导地位。
撰文:Luke,火星财经
在华盛顿,看似毫无关联的事件往往在深层次上相互交织,勾勒出一幅宏大的战略图景。七月初,当公众目光聚焦于美国众议院为特朗普总统献上的“独立日大礼包”——被冠以“大而美法案”(One Big Beautiful Bill, OBBB)之名的巨额财政法案时,另一场更为安静但同样深刻的革命正在国会山悄然酝酿——一系列针对数字资产的立法提案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被提上议程。
这两条看似平行的轨迹——一条是激进的财政扩张,另一条是精密的监管重塑——并非偶然。它们共同构成了一场精心设计的“华盛顿阳谋”:通过制造一场宏观经济的滔天巨浪,同时构建一套为美国量身定制的监管护城河,从而在全球数字资产竞赛中,一举奠定其无可撼动的霸权地位。这不仅仅是关于减税或监管,这是一场关乎未来金融体系主导权的豪赌。
从结构上看,OBBB法案是一部精心设计的双重奏。一方面,它推出了规模空前的税收减免。该法案被批评者称为一场极致的“劫贫济富”:它将企业税率永久锁定在21%,并为高收入人群带来每年近6000美元的税收节省。另一方面,为这一切买单的,则是对社会福利项目的残酷削减。约60万家庭的食品券将每月缩水100美元,而医疗补助计划(Medicaid)更是在未来十年被直接砍掉1.2万亿美元。
这场游戏的争议核心在于其真实的财政成本。白宫经济顾问委员会(CEA)采用“动态评分”模型,坚称减税将刺激经济增长,产生的税收足以弥补成本。然而,这一乐观预测与几乎所有非党派分析机构的结论都大相径庭。
无党派的国会预算办公室(CBO)预测,该法案将在未来十年内为联邦债务净增3.3万亿美元。中左翼的布鲁金斯学会(Brookings Institution)和自由主义倾向的卡托研究所(Cato Institute)等智库也得出了类似的结论,认为其对GDP的提振作用微乎其微,完全无法抵消其巨大的债务成本。高盛的经济学家更是直言不讳,认为法案带来的任何微弱增长动力,都将被政府同期推行的关税政策所产生的经济拖累完全抵消。
关于评分模型的学术辩论,实际上掩盖了一个更根本的、不容忽视的真相:无论如何计算,美国都已明确选择了一条通过大规模、无资金支持的财政扩张来刺激经济的道路。这并非一次普通的政策调整,而是一次财政姿态的范式转移。其背后真正的经济现实,是债务驱动的超级刺激周期已经开启。
如此规模的财政扩张,必然会在货币领域引发回响。一个数万亿美元的新增国债窟窿,意味着需要同等规模的货币扩张来为其融资。这不可避免地将导致法定货币的贬值,从而为像比特币这样具有稀缺性、非主权的硬资产创造了一个强大且结构性的长期利好。
这一逻辑链条,被加密世界的两位思想领袖——Michael Saylor和Arthur Hayes——阐述得淋漓尽致。MicroStrategy的创始人Michael Saylor将货币贬值比作一种“经济能量的泄漏”。在他看来,比特币是这个问题的工程学解决方案,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你可以将经济能量与个人紧密绑定……而不必生活在恐惧之中”。而BitMEX的联合创始人Arthur Hayes则认为,政府支出和法币创造是加密牛市最根本的燃料。“印钱是他们唯一的答案,” Hayes断言,并预测特朗普政府的巨额刺激将成为推动比特币价格冲击百万美元的催化剂。
这些观点得到了宏观数据的支持。全球广义货币供应量(M2)与比特币价格之间存在着显著的正相关性。历史数据显示,当全球M2上升时,多余的资本会涌入像加密货币这样的“风险资产”。OBBB法案的通过,实质上宣告了“财政主导”(Fiscal Dominance)时代的到来。美联储的货币政策将不得不服务于政府的财政需求,通过购买新发行的债券来为其融资——这本质上就是债务货币化,也是Hayes所描述的“隐形量化宽松”(Stealth QE)。
因此,OBBB法案不仅仅是一项税收法案,它是一个明确的信号:美国已经选择通过货币贬值来管理其沉重的债务负担。这使得投资比特币的逻辑,从周期性的投机行为,转变为一种长期的、结构性的必然选择。
如果说宏观经济的滔天巨浪是“阳谋”的第一步,那么紧随其后的监管闪电战则是第二步。华盛顿正在同步推进一套精心设计的监管组合拳,其目的并非扼杀,而是要为美国数字资产生态系统构建一个坚固的“监管护城河”,从而在全球范围内吸引资本、人才,并按照美国的意愿和优势来塑造行业格局。
这场监管重塑的第一根支柱,是旨在为稳定币量身打造法律框架的《GENIUS法案》。该法案为“支付型稳定币”建立了一个全面的联邦监管框架,严格限定了发行人范围,并要求储备金必须以1:1的比例由现金或短期美国国债等高质量流动性资产支持。这不仅为传统银行主导赛道提供了优势,更如Arthur Hayes所指出的,它巧妙地将数万亿的民间储蓄引导至美国国债市场,为OBBB法案制造的新债创造了庞大的买家群体。
第二根支柱是《数字资产市场清晰法案》(CLARITY Act),旨在解决SEC与CFTC之间监管权责的模糊不清。法案通过创造一条清晰的路径,让数字资产能够在其网络足够去中心化后被归类为“数字商品”,从而由CFTC监管。这为以太坊等主流加密资产的合规化铺平了道路,极大地降低了机构入场的法律风险。
监管架构的最后一根支柱,是《反CBDC监控国家法案》。该法案通过立法形式明确禁止发行零售型央行数字货币(CBDC),向世界宣告美国将致力于一个私有的、无需许可的金融未来,而非一个“中国式的监控工具”。这一战略选择,通过扶持一个由私营部门主导的、建立在开放和自由原则上的生态系统,来与中国的数字人民币竞争,从而确保美元以其全新的数字化代理形式,继续保持全球主导地位。
当华盛顿的宏观与监管蓝图徐徐展开,市场已经开始用真金白银投票。但正如许多投资者所担心的,近期所有的政策利好似乎都已兑现。OBBB法案对美股的短期提振效应过后,市场可能将迎来因巨额赤字压力而导致的震荡调整期。
当前市场正在消化一系列复杂信号。虽然表面的市场情绪指标显示出贪婪(恐慌与贪婪指数升至73),但深入的链上数据却揭示了一幅更为成熟和稳固的图景。根据Glassnode的分析,尽管市场经历了剧烈波动,但其牛市结构依然稳固,在93,000美元至100,000美元之间形成了坚实的结构性支撑。
尽管价格上涨带来了获利了结,但数据显示抛售压力正在减弱,长期持有者(LTH)的行为模式正重新转向“HODL”(长期持有)。更值得注意的是,长期持有者持有的比特币供应量达到了历史新高,这在牛市的后期阶段是极不寻常的,表明了他们对未来抱有极强的信念。这种表面情绪(贪婪)与底层数据(冷静)的背离,恰恰是一个走向成熟的、由机构驱动的市场的标志。市场正在构建一个强大的支撑基础,耐心地吸收抛压,并静待宏观和监管政策的全面落地。
由MicroStrategy开创的、将上市公司作为获取加密资产敞口的工具的“企业剧本”,正在迎来2.0版本。在宏观和监管的双重顺风下,企业开始将目光从比特币扩展到其他具有战略价值的数字商品,尤其是以太坊。
加密矿企Bitmine Immersion(BMNR)的股价在一天内暴涨超过130%,其催化剂正是公司宣布完成一笔2.5亿美元的私募融资,目的明确——购买以太坊作为其核心库存储备资产。知名加密多头、Fundstrat创始人Tom Lee出任公司新任董事长,更是为这一战略注入了巨大的市场信誉。无独有偶,加拿大金融科技公司Mogo Inc.(MOGO)也宣布了一项5000万美元的比特币库存储备授权,并将比特币作为所有资本配置决策的“公司门槛回报率”。
这是一个完美的正反馈循环。CLARITY法案为以太坊去风险化,这使得BMNR的ETH库存储备策略成为可能。而BMNR的行动反过来又成为一个巨大的概念验证,证明了CLARITY法案的重要性。我们正在见证一种新的企业资产负债表资产类别的诞生。市场开始区分“作为价值存储的比特币”和“作为去中心化计算平台/结算层的以太坊”。华盛顿的监管阳谋,为这两者在合规实体的投资组合中共存并蓬勃发展提供了框架。
综上所述,通胀性的财政闪电战、一套旨在合法化和引导行业的监管架构,以及对国家控制货币的战略性否决,这一系列操作并非巧合。这是一场深思熟虑的“华盛顿阳谋”,旨在巩固美国在下一代金融和技术革命中的领导地位。
美国正选择通过通胀来管理其债务,这为硬资产创造了永久性的结构性需求。与此同时,它正在构建一个监管护城河,将数字资产纳入其主导的轨道。它为更广泛的Web3生态系统提供了通往合法化的清晰路径,确保下一代互联网在美国本土建设。更重要的是,它在做这一切的同时,明确选择了经济自由和个人隐私的道路,而非国家监控,这使其在全球意识形态竞争中获得了对威权主义对手的强大优势。
市场已经领会了这一信号,并以成熟的盘整和超越比特币的战略性企业采纳作为回应。对于全球的投资者、开发者和建设者而言,华盛顿传递的信息再清晰不过:牌局已经开始,而美国,正志在必得。一个为数字资产量身打造的、全球最具吸引力的宏观和监管环境正在美国形成。这场豪赌虽然充满风险,但其目标明确——吸引全球资本,培育本土创新,并确保美元通过其全新的、私有的、去中心化的数字代理,继续作为无可争议的全球储备货币,驰骋于21世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