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象转身:绿地万亿危局,Web3是解药还是最后的赌注?

Oliver
媒体专栏
热度: 6269

绿地控股在主营业务陷入困境、债务高企的背景下,通过香港子公司升级虚拟资产相关牌照,探索资产代币化以盘活不动产。尽管此举利用了香港的政策红利和Web3潜力,但RWA市场尚处早期,技术与法律风险高,能否扭转绿地的财务困境仍存不确定性。

摘要由 Mars AI 生成
本摘要由 Mars AI 模型生成,其生成内容的准确性、完整性还处于迭代更新阶段。

撰文:Oliver,火星财经

7月10日的A股市场,地产巨头绿地控股(600606.SH)在万亿资产和巨额亏损的阴影下,股价却被一则消息悍然推上涨停。起因是其香港子公司绿地金创持有的4号(就证券提供意见)和9号(提供资产管理)牌照,已成功升级,获准支持虚拟资产相关业务。

香港资本市场

资本市场的狂欢与公司基本面的严峻形成了惊人反差。这背后,是绿地控股高达1.19万亿元的总资产,和同样令人咋舌的87.84%资产负债率。一个涨停板无法改变其财务困境,但这10%的跃升,清晰地折射出市场对一种可能性的狂热追捧——当传统路径走到尽头,Web3和虚拟资产,能否为这头步履蹒跚的“巨象”开辟一条生路?

摇摇欲坠的庞然大物

要理解绿地为何会拥抱看似遥远且充满风险的Web3,就必须直面其主营业务所处的严酷寒冬。作为一家由上海国资背景支持的全球500强企业,绿地的危机是系统性的。最直观的冲击来自销售额的断崖式下跌,从2020年的3584亿元骤降至2023年的1115亿元,2024年第二季度更是同比再度腰斩。销售崩溃直接导致财务“失血”,2023年归母净亏损高达95.56亿元,且亏损仍在扩大。更致命的是,其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已为负数,表明主营业务已无法自我造血。

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是那座沉重的“债务大山”。其整体资产负债率始终在87%以上的高位徘徊。2022年,绿地未能按期兑付一笔5亿美元的债券,成为国内首家公开承认债务违约的国资背景房企,彻底撕开了其流动性危机的口子。在整个行业“高杠杆、高周转”模式燃料耗尽的背景下,绿地的自救之路必然要跳出传统框架。正所谓“穷则思变”,这场向Web3的探索,正是在这样的绝境中被催生出来的。


香港连接:那把“数字铁锹”

绿地的自救方案,其关键支点落在了香港。这座城市独特的金融地位和对虚拟资产前瞻性的监管框架,为绿地提供了一把可能撬动其万亿僵化资产的“数字铁锹”——经过升级的SFC 4号和9号牌照。这意味着绿地金创可以在香港合规地设立、管理投资虚拟资产的基金,并向投资者提供建议。

当我们将“房地产巨头”和“虚拟资产管理”这两个标签并置时,一个清晰的战略方向便浮出水面:现实世界资产(Real-World Asset, RWA)代币化。简而言之,就是利用区块链技术,将一栋写字楼、一笔租金收益权等现实资产,转化为可以在区块链上交易的数字代币。对于拥有天文数字般不动产、却深陷流动性枯竭的绿地而言,这几乎是量身定制的解决方案。

通过在香港设立合规基金并将其份额代币化,绿地可以将其庞大的沉淀资产分割成微小单元,向全球投资者出售,从而注入急需的现金流。这一步棋,恰好踏在香港金融发展的鼓点上。香港SFC行政总裁梁凤仪已明确表示支持Web3生态和资产代币化。绿地得以利用香港的政策窗口,嫁接全球金融科技,来解决一个根植于中国大陆的传统产业难题。香港,正在成为绿地连接全球资本的“超级中继站”。


并非一时冲动

尽管绿地此次高调入局Web3看似是危机下的应急之举,但深入探寻其过往,会发现这更像是一场蓄谋已久的战略在压力下的加速。早在2022年3月,绿地旗下的绿地金融就与新加坡持牌数字绿色交易所MVGX达成合作,明确提出要“推动绿色基础设施资产和绿色建筑的代币化(tokenization)”。

绿地集团董事长、总裁耿靖当时表示:“与MVGX的合作,使我们能够安全地探索和试验资产代币化的潜力……”。这表明,“资产代币化”早已进入绿地的战略视野。随着房地产危机的急剧深化,这场原本处于战略边缘的“试验”,被紧急推向了前台。公司将早期探索积累的认知,迅速应用到了自身最庞大、也最亟待盘活的核心资产——房地产上。这种战略的延续性,使其此次入局Web3显得更为深思熟虑,而非单纯的恐慌性押注。


水涨船高与万亿美金的地平线

绿地控股的涨停,并非孤立事件,而是席卷香港资本市场的“虚拟资产概念热”的最新例证。在香港积极构建全球虚拟资产中心的政策红利下,任何与“Web3”沾边的上市公司,似乎都能轻易获得估值重塑。无论是持牌交易所OSL集团(0863.HK)的股价飙升,还是博时与HashKey推出的现货比特币ETF的成功上市,都点燃了市场的热情。资本正在进行一场主题性的豪赌,赌的是整个赛道的未来。

这场豪赌的终极诱惑,是RWA赛道的惊人潜力。波士顿咨询集团(BCG)大胆预测,到2030年,全球资产代币化的市场规模可能高达16万亿美元,相当于今天全球GDP的10%。华尔街巨头也已用真金白银投下信任票,全球最大资管公司贝莱德(BlackRock)的CEO拉里·芬克更是直言:“市场的下一次革命将是资产的代币化。”

当我们将这些万亿级别的预测与绿地的现状相结合时,其战略选择的内在逻辑便豁然开朗。绿地坐拥超过万亿人民币的房地产资产,这正是RWA代币化最理想的“原材料”。面对一个潜在规模数万亿美元的新兴市场,即便绿地只能成功将其资产总量的极小一部分进行代币化,所能获得的回报也足以改变其资产负债表的面貌。从风险回报的角度看,这场看似高风险的赌博,对于一个面临缓慢衰亡的企业而言,或许是当下最理性的战略抉择。


结论:数字地基,还是空中楼阁?

绿地的故事,是一个充满张力与矛盾的时代样本。它无疑是一次逻辑清晰的战略突围,建立在前期探索之上,精准利用了香港的监管环境,并瞄准了一个潜力巨大的RWA赛道。

然而,硬币的另一面同样清晰。公司的核心业务模式已经崩坏,再精妙的金融工程,也难以弥补市场对其核心产品需求不足的根本问题。RWA市场本身仍处于极早期,技术、法律、市场深度都远未成熟,执行风险极高。当前由“叙事”驱动的股价狂欢,如同海市蜃楼,随时可能破灭。

绿地究竟是在为传统重资产行业描绘一幅数字时代复兴的蓝图,还是会成为一个身着“数字新衣”却难掩地基塌陷的警世恒言?答案,仍飘在未来的风中。但无论结果如何,它的这次转身,都将为我们观察传统金融与虚拟资产世界的交融与碰撞,提供一个绝佳的、价值万亿的样本。

声明:本文为入驻“MarsBit 专栏”作者作品,不代表MarsBit官方立场。
转载请联系网页底部:内容合作栏目,邮件进行授权。授权后转载时请注明出处、作者和本文链接。未经许可擅自转载本站文章,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侵权必究。
提示:投资有风险,入市须谨慎,本资讯不作为投资理财建议。
免责声明:本文不构成投资建议,用户应考虑本文中的任何意见、观点或结论是否符合其特定状况,及遵守所在国家和地区的相关法律法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