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la团队致力于解决比特币流动性低效问题,通过模块化技术创新构建比特币生态的流动性中枢。其三层架构(比特币层、协议层、跨链层)支持稳定币铸造、跨链流通及合规收益,结合AI驱动的固定收益模式和支付社交生态扩展,重塑比特币DeFi范式,释放万亿资本潜力。
撰文:White55,火星财经
比特币价格突破119000美元,却仅有1.3%的流通量进入DeFi领域——这一数据揭示了加密世界最大的资本效率悖论。
根源在于比特币脚本语言的图灵不完备性和10分钟区块时间的技术限制,使其难以原生支持智能合约与高效清算。传统解决方案如WBTC依赖中心化托管,而侧链方案则牺牲了主网安全性,导致用户信任缺失。
正是这一背景下,Yala团队以破局者姿态入场。其核心阵容堪称“支付+稳定币”梦之队:
三人于2024年初创立Yala,仅用9个月便完成800万美元超额认购种子轮融资,Polychain Capital、Galaxy Digital等顶级机构押注,更吸引超2000枚BTC提前锁定协议。资本的热捧背后,是对其“模块化释放比特币流动性”愿景的深度认同。
Yala的颠覆性在于构建了比特币层-协议层-跨链层的三级火箭架构,在保障安全性的同时突破性能瓶颈:
采用门限签名(TSS)技术构建多签保险库,将BTC锚定为可编程资产yBTC。该设计使托管过程透明可验证,规避了WBTC的中心化风险。
通过动态路由算法连接Curve、Aave等主流DeFi协议,使YU成为跨生态流动性媒介。据测试网数据,该网络已处理382万笔跨链交易,验证了高并发场景下的稳定性。
2025年7月推出的Lite Mode固定收益模式,标志着Yala从技术设施向用户产品的关键跃迁:
Yala的野心不止于资产协议。2025年以来的战略动作显示其正构建支付-社交-AI三位一体的生态矩阵:
这套组合拳使Yala从单纯的“收益协议”进化为比特币生态的超级入口,复制了微信“社交-支付-金融”的成长路径,但植根于去中心化架构。
Yala的崛起映射着三大行业趋势的共振:
在此背景下,Yala通过三重创新确立壁垒:
正如COO Kaitai Chang所言:“我们正在构建BTC获取现实世界收益的基础设施,这是万亿流动性释放的开端”。
当比特币持有者首次无需跨链兑换即能获取12%固定收益,当YU在Solana商户与沙特石油商人间无缝流转,Yala的野望逐渐清晰:成为连接比特币与全球价值网络的流动性中枢。其终极目标不仅是技术协议,更是重构资本效率的金融操作系统。
随着Lite Mode开启百万美元限额预存,这场流动性实验已进入倒计时。在AI引擎驱动的收益浪潮中,唯一确定的是:比特币的沉睡资本,正迎来最汹涌的觉醒时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