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inbase是一个专为AI打造的Web3数据基础设施项目,旨在解决区块链数据碎片化问题,构建标准化、可编程的数据网络。通过其独特的技术架构和代币经济模型,Chainbase希望成为AI时代的数据操作系统,推动高质量数据的生产与交易。其获得腾讯等顶级资本支持,并通过代币C实现支付、质押和治理功能,定位为AI经济的重要支柱。
原文作者:Mickey帽鼠
转载:Daisy,火星财经
当人工智能(AI)与加密货币(Crypto)这两股新创技术力量开始交汇时,空气中的味道有些不同。它不再仅仅是关于投机或炒作新概念,而是关于构建真正基础,可能重塑下一个时代数字经济的「基础设施」。
这场交汇的核心,有一个巨大且急需解决的难题:AI的发展需要燃料,而这种燃料就是海量、高品质、结构化且易于存取的数据。然而,今天区块链上的数据,却像一场混乱的盛宴,数据被分割在数百条独立的公链上,格式和标准都不一样,形成了一座座数据孤岛 。
在这个背景下,Chainbase 项目试图解决,他们没有选择去开发又一个去中心化应用(dApp),而是将自己定位为这个新时代的「数据精炼厂」与「输送管道」的建造者。其官网上「为AI打造的超数据网络」(The Hyperdata Network For AI)的标语,正是对此的直接宣告。
最近,Chainbase透过全球最大的加密货币交易所币安(Binance)进行了一场规模浩大的代币空投,正式将其原生代币「C」推向公开市场,这举动激起千层浪。
这引发了编辑群最核心的疑问:Chainbase究竟是真正的技术突破,还是再一次精准抓住市场情绪的金融操作?或者两者都是?
一、Web3为何需要新的「数据中间层」?
想象一下,你是一位历史学家,立志要写一部涵盖全世界文明的宏伟巨著。你走进一座号称藏尽天下文献的图书馆,却发现这里的每一本书都用一种独特的、无人能懂的古老语言写成,更糟糕的是,整座图书馆没有任何目录、索引或管理员。这就是今天绝大多数Web3开发者(金融业者)在面对区块链数据时的真实困境 。
这个问题的根源,来自于去中心化世界的「祝福与诅咒」。每一条区块链,为了实现其独特的去中心化和安全性,都发展出自己独有的数据结构和共识机制。这种多样性催生了繁荣的生态,但也直接导致了数据的极度碎片化 。开发者若想打造一个跨链应用,例如一个能整合多个DeFi协议收益的钱包,就必须为每一条链单独开发数据接口,处理不同的数据格式,这是极其繁琐、昂贵且低效的工程。
这种混乱的局面,催生了一个至关重要的市场需求:一个能够扮演「数据中间层」角色的基础设施。这个中间层需要像一位全能的图书管理员,负责索引、翻译、整理所有链上的数据,并以一种标准化、易于取用的方式提供给开发者。过去,这个角色主要由像Alchemy和Infura这样的公司扮演 。他们提供稳定的节点服务(RPC),让开发者不必自己运行节点就能读取链上数据,极大地降低了开发门槛。
Chainbase的出现,似乎在暗示现有的解决方案仍有不足,团队的用意是「传统数据基础设施大多是中心化的 SaaS(软件即服务)模式,这与Web3的去中心化精神相悖,并且它们并非为AI时代的特殊数据需求而设计。」
更深层次地看,这个问题不仅仅是技术层面的,现有的解决方案,要么是中心化的商业公司,要么是依靠基金会补助金维持的开源项目 。这背后反映出一个根本性的经济问题:在去中心化的世界里,我们缺乏一个有效的经济模型来激励高品质数据的生产、验证和交易。
这正是Chainbase试图颠覆游戏规则的地方。他们不单单想解决一个技术难题,更试图破解一个经济协调的困局。透过引入其原生代币C,Chainbase希望建立一个可持续的「数据贸易」生态系统 。在这个生态中,提供高质量数据的节点、验证数据的参与者、以及使用数据的开发者,都能透过代币经济学被公平地激励和协调。
二、拆解Chainbase
要理解Chainbase,就必须明白它与Alchemy或Infura等前辈的根本区别。如果说Alchemy和Infura是Web3世界的云服务商,提供的是基础的数据存取权,那么Chainbase的目标则是成为Web3数据的「操作系统」,一个专为AI打造的「超数据网络」(Hyperdata Network)。
这个宏大愿景建立在其独特的技术堆栈之上:
技术核心:Manuscript与双链架构
首先是Manuscript,Chainbase的可编程的数据框架,允许开发者像写程序一样,定义如何处理、转换和组合来自不同区块链的原始数据,最终生成干净、结构化的「数据资产」。
创办人Mogu强调,Manuscript对于提升数据的完整性和安全性至关重要 。这项技术的核心,是让数据从「死的信息」变成「活的、可编程的资源」。
其次是其双链架构。这套系统如同一个分工明确的双核引擎。它由一个「执行层」和一个「共识层」组成。执行层采用了EigenLayer的技术,专门负责大规模数据的并行处理和计算,追求高效率和高吞吐量;而共识层则基于Cosmos的CometBFT技术,负责验证数据的准确性和安全性,确保交易的最终确定性 。
这种设计试图在效率和去中心化安全之间找到一个最佳平衡点,以满足AI应用对实时、海量数据的需求。同时,他们也利用了EigenLayer的主动验证服务(AVS)来实现去中心化数据的执行与验证,这是其建立「无信任」模型的一环。
AI原生叙事
Web3数据基础设施赛道早已拥挤不堪,不仅有Alchemy、Infura这样的巨头,还有Covalent、Helius等众多资金雄厚的竞争者 。在这样的市场中,仅宣称「更快」或「更便宜」很难脱颖而出,甚至可能陷入价格战泥沼。
Chainbase的领导团队,包括创办人Mogu和运营长Chris Feng显然很懂跳脱VC陷阱。他们在所有对外沟通中,都极其一致且有力地将Chainbase与「AI」这个当下科技界最强大的趋势绑定 。
他们甚至明确地将C代币定位为AI经济的三大支柱之一,与 IO(计算)和BITTENSOR(模型)并列,而$C则代表「数据」。
透过将自己定位为「为AI打造的超数据网络」,Chainbase巧妙地避开了与传统RPC服务商的直接对比,将竞争从「谁的节点响应更快?」提升到了「谁在为通用人工智能(AGI)的未来打好数据基石?」。
三、腾讯与顶级VC为何入局?
在金融世界里,资本的流向往往是最诚实的信号。Chainbase在A轮融资中筹集了1500万美元,这在Web3基础设施领域是一笔相当可观的资金 。而更引人注目的,是领投方的名字:腾讯投资(Tencent Investment Group)和经纬创投中国(Matrix Partners China),跟投方还包括Folius Ventures、Mask Network等一线机构。
当腾讯这样的Web2巨头开始下注时需要格外留意:他们并非追逐短期热点的加密基金,而是以长远布局著称的战略投资者。
腾讯入局,传递了两个重要信号:
第一,他们相信Web3数据基础设施是一个具有长期价值的基础赛道。
第二,他们认可Chainbase的团队和技术路径。经纬创投中国的合伙人Harry Man在评论这次投资时,更是直接点明了Chainbase的AI叙事,称其积累的链上数据能够「为高质量的(AI)模型做出巨大贡献,如同炼金术士般为加密世界带来智能」。
这笔融资的结构也值得玩味,采用了「股权+代币认股权证」(equity with token warrants)的形式 。这意味着投资者不仅获得了公司的股权,还锁定了未来获得代币的权利,这是一种深度绑定项目长期利益的投资方式。作为交易的一部分,腾讯和经纬创投甚至在Chainbase获得了董事会席位,显示了他们对项目发展的高度参与意愿。
当然,能吸引到如此顶级的资本,离不开一个经验丰富的团队。Chainbase的创始团队在区块链基础设施、数据工程和协议安全方面拥有深厚的背景 。创办人兼CEO Mogu和共同创办人兼COO Chris Feng是团队的核心人物。
这份投资者名单,既是Chainbase最宝贵的资产,也是一把悬在头顶的剑。来自腾讯的背书可以为他们打开许多对其他加密新创公司关闭的大门,例如更容易地与大型企业合作、在与币安等巨头谈判时拥有更强的议价能力。
四、代币C的经济学
如果说Chainbase的技术架构是其骨骼,那么C代币的经济模型就是驱动整个生态系统运转的血液,用来解决数据市场中核心的经济协调问题。核心功用可以概括为三点:
支付媒介(数据的燃料费): 任何开发者、应用或AI代理要查询、使用Chainbase网络上的结构化数据,都需要使用C代币支付费用。这建立了一条从网络使用到代币需求的直接路径,理论上,网络越繁荣,对C代币的需求就越大 。
安全质押(网络的保证金): 数据节点运营商和验证者必须质押(Stake)一定数量的C代币才能参与网络、处理数据并赚取奖励。这种机制将他们的经济利益与网络的健康和安全深度绑定,如果他们作恶,其质押的代币将面临被罚没(Slashing)的风险 。
治理权力(生态的投票权): C代币的持有者可以对协议的重大升级、费用参数的调整、生态基金的使用等关键决策进行投票。这赋予了社群直接影响网络未来发展方向的权力,是实现去中心化治理的基础 。
更理解经济设计,以下是C代币的关键数据概览:
C 代币总供应量为 10 亿枚,初始解锁比例为 16%。其中 40% 将用于生态与社区建设,13% 用于三轮空投激励(第一季含 2% 社区空投与 1.5% Binance Alpha 激励),12% 分配给节点激励,17% 分配给早期投资者,15% 分配给核心团队,3% 用于流动性预留。
代币将在 Base 与 BNB Chain 双链发行,以 Cliff 与线性解锁并行机制,以配合平台使用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