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资本市场出现“币股飞轮”机制,上市公司通过持有加密货币驱动股价。Strategy公司以比特币为核心,通过大规模融资和战略套利构建长期价值桥梁;而部分企业如Bit Origin则利用山寨币操纵市场,制造流动性假象收割投资者。两者本质差异在于资产质量、战略意图和资本流向,投资者需辨别核心资产与操盘动机,避免陷入投机陷阱。
撰文:Luke,火星财经
在2025年的金融创新前沿,一个强大而充满争议的机制正在资本市场掀起惊涛骇浪,它就是“币股飞轮”——一个上市公司通过大规模持有加密货币,来驱动自身股票价值重估的闭环系统。随着比特币ETF的普及化和数字资产逐渐渗透主流视野,这一模式的兴起,让华尔街与新兴的加密世界之间,呈现出一幅前所未有的奇异景象:一些公司正以建筑师般的雄心,致力于构建一座连接传统金融与数字未来的宏伟桥梁;而另一些公司,则在精心上演一场旨在凭空创造流动性的资本幻术,诱捕着那些渴望搭上财富快车的投资者。
这两种路径,虽然表面上都采用了“上市公司 + 加密货币”的结构,但其底层的哲学、战略意图、资产标的、风险暴露乃至最终归宿,都有着天壤之别。对于身处这场变革漩涡中的投资者而言,洞察其间的深刻差异,不仅是理解当前加密与资本市场深度博弈的关键,更是捍卫自身财富、辨明投资航向的必备罗盘。
将一家公开交易的上市公司,彻底改造为顶级数字资产的价值载体,是一项艰巨、恢弘甚至有些疯狂的工程。它要求操盘者不仅具备金融建筑师般的远见卓识和设计能力,更需要钢铁般的意志和对市场周期的非凡耐心。Strategy公司(原MicroStrategy)的实践,不仅是这一模式的开创者,更在2025年将其推向了新的高度,向世界清晰地展示了这座“资本桥梁”是如何被设计、建造并持续加固的。
其核心驱动力,远非简单的短期投机,而是一场基于两个金融体系间规则、成本与认知差异的宏大战略套利。它利用传统金融体系的深度和成熟度,汲取最廉价、最充裕的资本(如低息贷款、可转债、优先股),用以收购新世界(数字资产)里最稀缺、最坚硬的核心资产——比特币。
最新的例证发生在2025年7月30日,这一天堪称“币股飞轮”模式的里程碑。Strategy宣布成功完成了其A系列浮动利率永久优先股「STRC」的首次公开募股(IPO),成功募集资金高达25.21亿美元。这不仅是2025年迄今为止美国资本市场规模最大的IPO之一,也是加密领域近年来最大规模的合规融资事件。几乎在资金到账的瞬间,这笔钱就被立即用于增持21,021枚比特币,再次彰显了其战略的坚定与高效。
翻开Strategy的资产负债表,截至2025年7月29日,其囤积的比特币数量已达到惊人的628,791枚。按照当时约7万美元的市价计算,这批数字黄金的总价值高达737.3亿美元,而其多年累积的总投入成本约为460.8亿美元,浮盈超过270亿美元。这一系列持续、大规模的资本运作,精确地展示了该模式的精髓:它本质上是将上市公司的股权和债权,转化为获取比特币的入场券,让传统资本市场的参与者,能够间接、合规、并以杠杆化的方式持有比特币。
更值得市场参与者深思的是其融资工具的精妙进化。从早期的可转换债券、有抵押的高级债券,到如今这种结构更复杂的浮动利率永久优先股,Strategy正在不断拓宽其“资本桥梁”的类型与承载力。金融分析师敏锐地指出,这种新型的优先股附带了类似固定收益的特性,其设计初衷就是为了吸引那些风险偏好更低、且因合规限制而无法直接投资加密货币的大型机构投资者,例如养老基金、主权财富基金和保险公司。这生动地表明,这座宏伟的桥梁正在为不同风险偏好、不同资金属性的资本,铺设不同规格、不同收费模式的专属车道,其野心是成为全球资本进入比特币世界的首选入口。
然而,铺设并维护这座桥梁的成本是极其高昂且充满风险的。
因此,这注定是一场属于少数资本巨鳄的、围绕顶级数字资源的长期价值博弈,它考验的是战略定力、资本实力和对宏观经济的深刻洞察,绝非普通玩家可以轻易复制的财富密码。
与“资本桥梁”的宏伟构建形成鲜明且讽刺的对照,是另一场为非主流、缺乏流动性的山寨币持有者量身打造的资本幻术。当一个(或一群)掌握了某种代币巨额份额的内部人,因二级市场深度不足、承接力孱弱而无法顺利出货时,“币股飞-轮”便成了他们上演“流动性炼金术”的完美舞台。
这套手法,其本质是将华尔街古老的“借壳上市”、“市值管理”等灰色伎俩,用Web3和加密货币的炫目概念重新包装,通过跨市场的操作,实现资产的虚假增值和最终套现。
2025年7月,在纳斯达克挣扎的一家小型上市公司Bit Origin Ltd.(BTOG),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教科书般的真实案例。这家公司此前主营业务模糊,股价长期在低位徘徊。突然,它高调宣布一项宏伟的“新战略”:计划通过后续融资高达5亿美元,建立其狗狗币(Dogecoin)战略储备,并声称这是为了“拥抱Meme文化和未来社区经济”。随后,公司迅速宣布,通过一笔非公开交易,完成了第一批约4050万枚DOGE的“收购”。
这一系列操作,如同精准计算过的化学反应,瞬间触发了市场的短期狂热。在公告发布后的几个交易日内,BTOG的股价出现了脉冲式的暴涨,一度翻倍。然而,这种完全由单一公告和市场情绪驱动的上涨缺乏任何基本面支撑,很快便显现出疲态。这正是“流动性幻术”的典型剧本,我们可以将其分解为以下几个步骤:
这套幻术的终局几乎是注定的:操盘手们完成套现后悄然离场,留下了一家资产被高估(甚至是虚假)的山寨币严重拖累、现金被募资稀释、股价一泻千里的公司。整场游戏,不过是利用了币圈与股市之间的信息壁垒和认知差异,对一端(币圈)的非流动性资产进行虚假定价,再到另一端(股市)去收割对“官方公告”和“财富故事”抱有信任的投资者。
“币股飞轮”,作为一个强大的资本市场工具,其本身并无善恶之分。它是一柄双刃剑,既可以被用来构建通往未来的价值桥梁,也可以被用来搭建诱捕普通投资者的精致陷阱。它的性质,完全取决于其核心设计和操盘者的最终意图。
当它的引擎由比特币这样经历过多个周期考验、具备全球最广泛流动性与价值共识的顶级数字资产来驱动,并由具备长远战略眼光和强大资本实力的专业团队来驾驶时,它就有可能成为一个高效、稳健、创造巨大价值的金融工具。它实际上是在为旧世界的庞大资本,提供一张进入新世界的、受监管的船票。
然而,当它的引擎被悄然替换成一个不知名、社区弱小且流动性匮乏的山寨币,其所谓的“燃料”来自于对公众投资者的信息不对称和市场情绪的恶意操纵时,它就必然会沦为一台为少数内部人服务的、冷血高效的套现机器。
因此,对于市场的参与者而言,学会辨别这两种截然不同的路径,是在这场资本与技术交融大戏中生存和发展的核心技能。你需要像一名金融侦探一样,去审视和拷问:
只有看清了飞轮之下真正的引擎和燃料,才能在这场充满机遇与陷阱的资本大航海时代中,辨别出真正的价值方舟,避开那些用幻影装饰的幽灵船,找到真正属于自己的航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