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币股飞轮,买币股前你需要知道的底层逻辑

Luke
媒体专栏
热度: 7120

2025年资本市场出现“币股飞轮”机制,上市公司通过持有加密货币驱动股价。Strategy公司以比特币为核心,通过大规模融资和战略套利构建长期价值桥梁;而部分企业如Bit Origin则利用山寨币操纵市场,制造流动性假象收割投资者。两者本质差异在于资产质量、战略意图和资本流向,投资者需辨别核心资产与操盘动机,避免陷入投机陷阱。

摘要由 Mars AI 生成
本摘要由 Mars AI 模型生成,其生成内容的准确性、完整性还处于迭代更新阶段。

撰文:Luke,火星财经

在2025年的金融创新前沿,一个强大而充满争议的机制正在资本市场掀起惊涛骇浪,它就是“币股飞轮”——一个上市公司通过大规模持有加密货币,来驱动自身股票价值重估的闭环系统。随着比特币ETF的普及化和数字资产逐渐渗透主流视野,这一模式的兴起,让华尔街与新兴的加密世界之间,呈现出一幅前所未有的奇异景象:一些公司正以建筑师般的雄心,致力于构建一座连接传统金融与数字未来的宏伟桥梁;而另一些公司,则在精心上演一场旨在凭空创造流动性的资本幻术,诱捕着那些渴望搭上财富快车的投资者。

这两种路径,虽然表面上都采用了“上市公司 + 加密货币”的结构,但其底层的哲学、战略意图、资产标的、风险暴露乃至最终归宿,都有着天壤之别。对于身处这场变革漩涡中的投资者而言,洞察其间的深刻差异,不仅是理解当前加密与资本市场深度博弈的关键,更是捍卫自身财富、辨明投资航向的必备罗盘。

路径一:价值存储的宏大叙事

将一家公开交易的上市公司,彻底改造为顶级数字资产的价值载体,是一项艰巨、恢弘甚至有些疯狂的工程。它要求操盘者不仅具备金融建筑师般的远见卓识和设计能力,更需要钢铁般的意志和对市场周期的非凡耐心。Strategy公司(原MicroStrategy)的实践,不仅是这一模式的开创者,更在2025年将其推向了新的高度,向世界清晰地展示了这座“资本桥梁”是如何被设计、建造并持续加固的。

其核心驱动力,远非简单的短期投机,而是一场基于两个金融体系间规则、成本与认知差异的宏大战略套利。它利用传统金融体系的深度和成熟度,汲取最廉价、最充裕的资本(如低息贷款、可转债、优先股),用以收购新世界(数字资产)里最稀缺、最坚硬的核心资产——比特币。

比特币ETF

最新的例证发生在2025年7月30日,这一天堪称“币股飞轮”模式的里程碑。Strategy宣布成功完成了其A系列浮动利率永久优先股「STRC」的首次公开募股(IPO),成功募集资金高达25.21亿美元。这不仅是2025年迄今为止美国资本市场规模最大的IPO之一,也是加密领域近年来最大规模的合规融资事件。几乎在资金到账的瞬间,这笔钱就被立即用于增持21,021枚比特币,再次彰显了其战略的坚定与高效。

翻开Strategy的资产负债表,截至2025年7月29日,其囤积的比特币数量已达到惊人的628,791枚。按照当时约7万美元的市价计算,这批数字黄金的总价值高达737.3亿美元,而其多年累积的总投入成本约为460.8亿美元,浮盈超过270亿美元。这一系列持续、大规模的资本运作,精确地展示了该模式的精髓:它本质上是将上市公司的股权和债权,转化为获取比特币的入场券,让传统资本市场的参与者,能够间接、合规、并以杠杆化的方式持有比特币。

比特币ETF

更值得市场参与者深思的是其融资工具的精妙进化。从早期的可转换债券、有抵押的高级债券,到如今这种结构更复杂的浮动利率永久优先股,Strategy正在不断拓宽其“资本桥梁”的类型与承载力。金融分析师敏锐地指出,这种新型的优先股附带了类似固定收益的特性,其设计初衷就是为了吸引那些风险偏好更低、且因合规限制而无法直接投资加密货币的大型机构投资者,例如养老基金、主权财富基金和保险公司。这生动地表明,这座宏伟的桥梁正在为不同风险偏好、不同资金属性的资本,铺设不同规格、不同收费模式的专属车道,其野心是成为全球资本进入比特币世界的首选入口。

然而,铺设并维护这座桥梁的成本是极其高昂且充满风险的。

  • 高超的融资技巧: 它要求操盘手拥有在华尔街翻云覆雨的顶级融资能力,能够设计出在不同利率周期下都具有吸引力的金融产品。
  • 强大的风险承受力: 整个结构高度依赖比特币的价格。如果比特币价格长期处于下行周期,高杠杆带来的债务压力和资产减值损失将是毁灭性的。公司必须有能力承受市场剧烈波动带来的冲击。
  • 规模效应的门槛: 只有当持有的比特币体量足够大,足以影响市场认知、形成“价值存储”的品牌护城河时,这个飞轮才能稳定运转。小规模的模仿者很容易在市场波动中被碾碎。

因此,这注定是一场属于少数资本巨鳄的、围绕顶级数字资源的长期价值博弈,它考验的是战略定力、资本实力和对宏观经济的深刻洞察,绝非普通玩家可以轻易复制的财富密码。


路径二:流动性幻术的真实上演

与“资本桥梁”的宏伟构建形成鲜明且讽刺的对照,是另一场为非主流、缺乏流动性的山寨币持有者量身打造的资本幻术。当一个(或一群)掌握了某种代币巨额份额的内部人,因二级市场深度不足、承接力孱弱而无法顺利出货时,“币股飞-轮”便成了他们上演“流动性炼金术”的完美舞台。

这套手法,其本质是将华尔街古老的“借壳上市”、“市值管理”等灰色伎俩,用Web3和加密货币的炫目概念重新包装,通过跨市场的操作,实现资产的虚假增值和最终套现。

2025年7月,在纳斯达克挣扎的一家小型上市公司Bit Origin Ltd.(BTOG),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教科书般的真实案例。这家公司此前主营业务模糊,股价长期在低位徘徊。突然,它高调宣布一项宏伟的“新战略”:计划通过后续融资高达5亿美元,建立其狗狗币(Dogecoin)战略储备,并声称这是为了“拥抱Meme文化和未来社区经济”。随后,公司迅速宣布,通过一笔非公开交易,完成了第一批约4050万枚DOGE的“收购”。

比特币ETF

这一系列操作,如同精准计算过的化学反应,瞬间触发了市场的短期狂热。在公告发布后的几个交易日内,BTOG的股价出现了脉冲式的暴涨,一度翻倍。然而,这种完全由单一公告和市场情绪驱动的上涨缺乏任何基本面支撑,很快便显现出疲态。这正是“流动性幻术”的典型剧本,我们可以将其分解为以下几个步骤:

  1. 第一步:寻找“容器” (The Shell)。 选择一个市值小、股权分散、易于操纵的上市公司作为资本运作的“壳”或“容器”。这类公司通常业务停滞,但保留了上市公司的身份,是完美的操盘平台。
  2. 第二步:注入“概念” (The Narrative)。 利用市场对特定概念(如Meme币、AI、元宇宙)的狂热情绪和强大的叙事能力,将一种本身流动性极差、价值难以评估的山寨币,包装成“战略核心资产”。
  3. 第三步:左手倒右手,虚增资产 (The Injection)。 由内部人或其关联方,将手中持有的巨量山寨币以一个“公允价格”“出售”给上市公司。这笔交易通常是非现金的,换取的是公司的股权或承兑票据。这一步是核心,它瞬间“美化”了上市公司的资产负债表,让一家原本空壳的公司账面上凭空多出了数千万甚至上亿美元的“数字资产”。这是一个经典的自我循环,其价值的增长并非源于外部活水,而是内部的左右互搏。
  4. 第四步:引爆舆论,拉升股价 (The Pump)。 通过密集的媒体公关、社交媒体KOL的宣传,不断强调其“战略转型”和“资产价值”,吸引不明真相的散户投资者入场,将公司股价推至高位。
  5. 第五步:增发募资,完成收割 (The Dump)。 在股价被炒高后,利用高涨的市场情绪,宣布进行股票增发(Secondary Offering)或发行可转债,向二级市场的公开投资者募集真金白银。这才是整个骗局的终点——将股民投入的现金提取出来,完成对早期持币成本的套现。

这套幻术的终局几乎是注定的:操盘手们完成套现后悄然离场,留下了一家资产被高估(甚至是虚假)的山寨币严重拖累、现金被募资稀释、股价一泻千里的公司。整场游戏,不过是利用了币圈与股市之间的信息壁垒和认知差异,对一端(币圈)的非流动性资产进行虚假定价,再到另一端(股市)去收割对“官方公告”和“财富故事”抱有信任的投资者。


结语:辨识引擎的真实燃料,穿越资本迷雾

“币股飞轮”,作为一个强大的资本市场工具,其本身并无善恶之分。它是一柄双刃剑,既可以被用来构建通往未来的价值桥梁,也可以被用来搭建诱捕普通投资者的精致陷阱。它的性质,完全取决于其核心设计和操盘者的最终意图。

当它的引擎由比特币这样经历过多个周期考验、具备全球最广泛流动性与价值共识的顶级数字资产来驱动,并由具备长远战略眼光和强大资本实力的专业团队来驾驶时,它就有可能成为一个高效、稳健、创造巨大价值的金融工具。它实际上是在为旧世界的庞大资本,提供一张进入新世界的、受监管的船票。

然而,当它的引擎被悄然替换成一个不知名、社区弱小且流动性匮乏的山寨币,其所谓的“燃料”来自于对公众投资者的信息不对称和市场情绪的恶意操纵时,它就必然会沦为一台为少数内部人服务的、冷血高效的套现机器。

因此,对于市场的参与者而言,学会辨别这两种截然不同的路径,是在这场资本与技术交融大戏中生存和发展的核心技能。你需要像一名金融侦探一样,去审视和拷问:

  • 资产的核心是什么? 这个飞轮的核心资产,是像比特币一样坚实可靠的数字基石,还是一个估值飘渺、随时可能归零的空中楼阁?
  • 驱动力源自何方? 驱动它运转的,是来自大型机构和专业投资者的耐心资本,还是仅仅依赖于社交媒体上散户的短暂狂热情绪?
  • 资本的流向何处? 公司募集资金的用途,是持续、透明地增持核心资产,还是流向了不透明的关联方交易,或用于支付高昂的“咨询费”?
  • 管理层的背景如何? 操盘团队是拥有长期成功记录的价值投资者,还是资本市场上声名狼藉的“故事大王”?

只有看清了飞轮之下真正的引擎和燃料,才能在这场充满机遇与陷阱的资本大航海时代中,辨别出真正的价值方舟,避开那些用幻影装饰的幽灵船,找到真正属于自己的航向。

声明:本文为入驻“MarsBit 专栏”作者作品,不代表MarsBit官方立场。
转载请联系网页底部:内容合作栏目,邮件进行授权。授权后转载时请注明出处、作者和本文链接。未经许可擅自转载本站文章,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侵权必究。
提示:投资有风险,入市须谨慎,本资讯不作为投资理财建议。
本内容旨在传递行业动态,不构成投资建议或承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