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to的野望:从稳定币到全球外汇基建,一场迟来的链上金融革命

White55,火星财经
媒体专栏
热度: 4947

Celo生态稳定币平台Mento正转型布局万亿美元链上外汇市场,通过跨链协议Wormhole将其15种法币稳定币扩展至Solana等公链,并构建多币种DEX。其200%超额抵押机制虽保障安全性,却抑制了非主流币种的流动性。面对亚洲市场需求与监管挑战,Mento试图从支付工具升级为全球链上外汇基础设施,但需解决资本效率与用户体验等关键问题。

摘要由 Mars AI 生成
本摘要由 Mars AI 模型生成,其生成内容的准确性、完整性还处于迭代更新阶段。

撰文:White55,火星财经

Wormhole

在Celo完成向以太坊L2的华丽转身并融入Superchain生态后,其生态中最大的稳定币平台​​Mento正悄然重构自身定位​​。这一曾以发行新兴市场本地化稳定币(如巴西cREAL、肯尼亚cKES、哥伦比亚cCOP、菲律宾PUSO)为核心业务的协议,如今以跨链扩张为跳板,将野心瞄准了​​万亿美元规模的链上外汇市场​​。通过跨链协议Wormhole,Mento计划将其已发行的15种法币稳定币(涵盖美元、欧元、日元、南非兰特等)部署至Solana、Base等高吞吐量公链,并构建支持多币种交易的DEX与流动性池,试图成为连接全球货币系统的链上基础设施。

​​链上外汇网络的底层架构:Mento的技术路线与多链野心​​

Wormhole

Mento的核心策略,是以跨链桥接器Wormhole作为其血管网络,将其平台上支持铸造和赎回的美元、欧元、日元等15种法币稳定币资产,输送到Solana、Base等具有高吞吐量、低交易成本特性的新兴公链上。这种部署绝非简单的资产复制,而是构筑一个跨链、跨币种流动性的基础层。技术层面,Mento构建在由其自定义自动做市商(AMM)曲线支持的稳定币协议之上。其独特之处在于,用户能够通过一篮子由CELO(以及历史机制下的cUSD、cEUR等)或其他链上资产(如ETH、BTC)组成的超额抵押品组合,铸造任何一种其所支持的法币锚定稳定币。

至关重要的是其200%的超额抵押机制设计。这一远高于行业常见水平的抵押率要求(例如MakerDAO的稳定费率加清算线设计),构成了Mento当前流动性深度差异的核心原因。高抵押要求虽极大提升了单一法币代币在价格波动或黑天鹅事件中的安全边际,确保其能维持严格的1:1法币锚定,但它同时也极大地抬高了套利者参与铸造新资产和平衡跨池汇率的成本。套利空间的压缩,直接导致美元、欧元(这类抵押品池通常更大更深、市场供需更活跃)以外的其他币种(如日元、加元、新元等)交易池深度不足,形成了当前“美元欧元深如海,其他币种浅且窄”的现实格局,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小额高频交易的可行性,难以匹配真实商业结算需求。


​​安全性与流动性的囚徒困境:200%抵押率的双刃剑​​

深入解剖Mento机制的核心矛盾点——200%的抵押率设定,是理解其现状与未来潜力的关键钥匙。这面坚固的“安全盾牌”由多重考量锻造而成:首先,它针对的是多元法币篮子背后潜藏的高度复杂的汇率波动风险。不同于单一的美元稳定币只需盯紧美元指数,Mento系统需要动态抵御十多种法币彼此之间的相对价格巨幅波动。高额抵押品如同厚重的缓冲垫。其次,抵押品本身的价值波动不容忽视。当用户用以太坊、比特币甚至CELO代币等加密原生资产作为抵押物时,这些资产本身的高波动性就构成了系统性风险源头,200%的要求旨在为抵押品价值下跌预留充分的空间,避免频繁的清算风暴冲击系统稳定性。

然而,安全的背面即是代价。高抵押率实质上锁定了大量资本,在资本利用效率就是生命线的DeFi领域,这意味着巨大的机会成本。参与者在选择铸造非主流法币稳定币时(比如想铸造新元稳定币用于一笔新加坡的小额贸易结算),需要投入相当于铸币价值两倍甚至更多(考虑到抵押品本身可能也有波动要求)的合格资产。这不仅极大地压抑了普通用户的参与意愿,更是对专业套利机构盈利模型的严苛考验。当潜在的汇差套利收益难以覆盖高昂的抵押成本和潜在的风险(如抵押品下跌触发清算)时,资金自然不会大规模涌入非主流交易对,这直接解释了为何日元、新台币、港币等虽已上线但流动性仍主要适配小额交易的现状。


​​地域壁垒与硬需求错位:亚洲市场渴望链上“基础设施”​​

Mento公开的合作法币出入金通道,清晰地勾勒出其服务的现实世界地理边界:以美元区和欧元区为核心阵地。这固然与监管成熟度、传统金融支付基建发达以及稳定币早期用户分布高度相关,但其结果则是形成了一个潜在需求最旺盛的市场——亚洲——与其当前服务能力之间的显著错位。

亚洲,特别是东亚、东南亚地区的经济脉搏,因紧密嵌套于全球制造业、大宗商品贸易和科技产业链中,天然蕴含着高频、大量、多元的法币兑换需求。中国香港、新加坡的国际金融中心地位,日本、韩国的技术密集型出口导向型经济,以及东南亚国家联盟内部错综复杂的跨境商贸结算,都在呼唤更低成本、更高效透明、7x24小时运行的跨币种交易平台。传统外汇汇款流程繁琐、手续费居高不下、时效性差(常需T+1乃至更长)的痛点,正是Mento这类协议试图根除的。然而,目前缺乏高效、合规、深入覆盖亚洲主要法币(日元除外)的出入金通道,以及前面提到的非主流交易对深度不足,严重制约了其在亚洲庞大中小型企业跨境支付、零工经济薪资跨境发放、个人频繁旅居者资金管理、以及日益增长的区块链原生项目多国运营开支等场景中的应用。Mento的宏伟愿景亟需在亚洲区域找到关键的战略支点。


​​链上资产爆发浪潮下的行业转型信号:Mento非孤例​​

Mento的战略升级,绝非孤立现象,而是嵌入2025年汹涌澎湃的“Real World Asset (RWA) 上链”宏大叙事中的关键章节。当前市场正见证一场史诗级的迁移:从具有历史标志性的比特币现货ETF获批吸金,到主流投资机构持续增配美国国债代币化产品(如贝莱德BUIDL基金规模已突破5亿美元),再到各国积极探索主权数字货币(CBDC)的跨链互操作蓝图。传统金融巨头(如高盛)积极布局代币化私募股权基金交易平台,甚至纽约证交所主席亦公开力挺链上交易结算的远景。金融基石性资产——股票、主权信用背书的债务工具(国债)、以及构建全球经济毛细血管的货币兑换——正在加速向链上迁徙。

在这一宏大背景下,Celo、Stellar Lumens(XLM)等上一代以“支付普惠”为旗帜的公链及其头部应用(如Mento),面临着增长动力转换的严峻挑战。单纯的低成本跨境美元支付,早已被新兴Rollup网络以及优化后的稳定币(如USDC、PYUSD)通道挤压了市场空间。转型,不是选择题,而是生存题。Mento聚焦多元法币兑换,实质上是将其协议能力,从纯粹的“美元结算工具”,升级为支撑复杂多边经济活动的“底层链上外汇基础设施”。

这种转型方向正形成一种行业共识。我们看到Ripple持续深化其按需流动性(ODL)解决方案,寻求连接更多法币走廊(尤其是东南亚国家);Circle虽以USDC为核心,但其CCTP跨链传输协议和合作网络也隐含着更便捷的多币种转换路径探索;甚至MakerDAO也在逐步吸收更多现实资产抵押品(如美债),其庞大的稳定币DAI储备金库未来理论上可支撑更广泛的链上多币种应用场景。Mento并非唯一看到机会的选手,它的“链上外汇乐高”实践,为整个行业提供了一个激进但极具参考价值的转型样本。


​​前路挑战重重,机遇窗口正在开启​​

Mento构建全球链上外汇市场的蓝图纵然激动人心,其面临的重重障碍亦不容忽视。200%的抵押枷锁,需要设计更精巧的风险对冲机制(如引入链上外汇衍生品对冲汇率波动风险)或探索部分合法合规的链下托管资产作为补充抵押来源,以在保障安全性的前提下逐步降低资本效率的束缚。监管的巨网正从四面收紧,多国针对稳定币(特别是非美元稳定币)以及类似Mento这样连接多种法币兑换的DeFi协议,其合规身份(是支付工具、外汇券商还是货币转移服务商?)、反洗钱/反恐融资(AML/CFT)义务的边界、资本金要求、以及与现有外汇管理框架如何衔接等问题,都充满了巨大的不确定性。尤其是在亚洲不同司法辖区,监管尺度差异极大,寻求获得关键区域的有限许可试点至关重要。

更重要的是用户体验的鸿沟。将链上多币种兑换无缝融入企业或个人的真实支付结算流,需解决复杂的税务申报(不同币种转换是否触发资本利得税?)、简易的商户法币接收(商户如何一键接收并结算为其本地法币?)、以及面向非加密专业用户的极度友好的出入金入口(如本地银行卡、流行电子钱包的合规接入)等问题。协议的终极成功,最终将仰赖于其能否成为现实经济活动结算链条中不可替代的“基础设施”。在激烈竞争中,流动性深度是护城河,用户体验黏性是生命线。当前的格局是,非主流币种深度不足已成为Mento的最大短板,如何吸引真实用户(包括做市商)带着真实的交易需求进场,并愿意在其上沉淀资金和交易习惯,将是其从“技术可行”迈向“商业可行”必须攻克的堡垒。

声明:本文为入驻“MarsBit 专栏”作者作品,不代表MarsBit官方立场。
转载请联系网页底部:内容合作栏目,邮件进行授权。授权后转载时请注明出处、作者和本文链接。未经许可擅自转载本站文章,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侵权必究。
提示:投资有风险,入市须谨慎,本资讯不作为投资理财建议。
本内容旨在传递行业动态,不构成投资建议或承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