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i的用户数“超越”Solana:L1权力格局中的昙花一现还是根本性转变?

Luke
媒体专栏
热度: 5359

新兴公链Sei近期因日活用户短暂超越Solana引发关注,其快速增长的核心在于引入Circle原生USDC构建资本引力场,并依托借贷协议和钱包集成实现生态落地。通过并行EVM技术平衡性能与开发者友好性,Sei以"基础设施+资本+生态"的组合策略在竞争激烈的Layer-1赛道突围,展现出差异化发展路径而非简单对标Solana。目前其生态规模虽与头部公链仍有差距,但战略布局已初显成效。

摘要由 Mars AI 生成
本摘要由 Mars AI 模型生成,其生成内容的准确性、完整性还处于迭代更新阶段。

撰文:Luke,火星财经

近日,一则“Sei网络日活跃用户数首次超越Solana”的消息在加密社区不胫而走,配以一张醒目的数据对比图,瞬间点燃了市场情绪。这似乎是又一个“Solana杀手”崛起的经典叙事。然而,当我们拨开数据的瞬时迷雾,会发现一个比“王权交替”更复杂、也更值得探究的故事。

Sei

故事的核心并非一次短暂的数据反超,而是关于一个新兴Layer-1公链如何通过精妙的战略组合,在短短数月内实现了令人侧目的生态扩张。Sei的崛起,不是一场简单的用户争夺战,而是一次关于基础设施、资本流向与技术叙事的精准示范。

增长的基石:原生USDC的“引力场”

Sei近期增长的第一个,也是最坚实的引擎,来自于Circle官方发行的原生USDC。

在公链的早期发展中,稳定币是衡量其生态吸引力的关键指标。但并非所有USDC都生而平等。长期以来,大量公链依赖的是“桥接版”USDC,它们本质上是原始资产的封装代用券,其安全性与稳定性受制于跨链桥的风险。而Sei选择了一条更艰难但更正确的路——直接与Circle合作,引入官方发行的原生USDC。

Sei

这意味着Sei上的每一枚USDC都由Circle直接支持,可按1:1的比例与美元赎回,其可信度与合规性远非桥接资产可比。正如Circle在其官方博客中所强调的,原生USDC的集成使得“开发者和用户都能从一个完全抵押且受监管的稳定币中受益”,并为机构通过Circle Mint服务开辟了合规的出入金通道。

市场的反应是立竿见影的。数据不会说谎:在原生USDC上线后的短短10天内,其在Sei上的发行量便突破了1.08亿美元。截至8月初,Sei链上的稳定币总市值已攀升至2.16亿美元,其中原生USDC独占81%的份额,总供应量接近1.75亿美元。

这个速度意味着什么?我们可以做一个横向对比。根据链上数据平台DefiLlama的数据,发展多年的跨链枢纽Polkadot生态中,USDC的总市值约为5200万美元。Sei用不到半个月的时间就达到了一个老牌公链数倍的规模。当然,我们也要保持清醒的认知,与Layer-2的巨头相比,Sei仍有很长的路要走——Arbitrum上USDC的市值高达24.4亿美元。但这惊人的初始增长速度,已足以证明原生USDC为Sei构建了一个强大的资本“引力场”,吸引了第一波寻求稳定、高效DeFi环境的核心用户与资金。


生态引爆:从资本入驻到场景落地

有了坚实的资本基础,下一步便是让这些资本“活”起来。Sei通过引入关键应用,为原生USDC的涌入提供了直接的落地场景。

其中,借贷协议Yei Finance扮演了关键角色。Yei Finance并非凭空创造的全新物种,而是DeFi世界中久经考验的Aave V3协议的一个分叉。这种策略显得非常务实:它为用户提供了一个熟悉、可靠且代码经过严格审计的平台来停放和运用他们的USDC资产。对于早期用户而言,安全性与熟悉度远比未经检验的“创新”更具吸引力。与此同时,像Takara Lend这样的原生借贷协议也迅速崛起,与Yei Finance共同构成了Sei生态的借贷双引擎。

如果说DeFi协议是承接资本的“水库”,那么与Backpack的整合则是打开“水龙头”的关键一步。Backpack是一款在Solana生态中广受欢迎的多链钱包和交易所。它与Sei的全面集成,为庞大的Solana用户群体提供了一个几乎无摩擦的入口,让他们可以轻松地将资产和注意力转移到Sei上。这不仅是一个技术上的集成,更是一次精准的用户“迁徙”引导,解释了Sei近期活跃度激增的部分来源。

然而,链上的活跃度并非全部来自有机DeFi活动。一个名为Overherd的匿名社交应用揭示了Sei增长的另一面。作为一个处于封闭测试阶段的SocialFi平台,Overherd设计了明确的积分和奖励系统,用户通过发布内容、互动可以获得未来的代币空投预期。这种由激励驱动的模式,无疑为Sei贡献了大量的链上交易,尽管这些交易的价值和持续性有待观察。这表明Sei的增长是一种混合体——既有由强大基础设施吸引而来的真实DeFi需求,也包含了通过精准激励吸引而来的潜在用户。


技术叙事:并行EVM,一条不同的高性能之路

在所有喧嚣的增长数据背后,是Sei最核心的技术主张——并行化EVM(Parallelized EVM)。这是它敢于挑战Solana等高性能公链的底气所在。

Sei

长期以来,区块链世界面临一个两难选择:是选择以太坊EVM生态的广度,还是选择Solana等非EVM链的性能高度?Sei试图给出第三种答案。它的核心技术“乐观并行化”(Optimistic Parallelization),与Solana的并行处理机制有所不同。

Solana要求开发者在提交交易时,必须明确声明该交易所依赖的状态(即会读取或写入哪些账户),由系统根据这些依赖关系来并行处理互不冲突的交易。而Sei则更进一步,它“乐观地”假设所有交易都是可以并行执行的,只有在执行过程中发现冲突(例如,两个交易同时修改同一个账户),系统才会回滚并重新排序冲突的交易。

这种设计对习惯了EVM环境的开发者来说更为友好,降低了他们构建高性能应用的门槛。Sei的官方文档宣称,在其“双涡轮共识”和为并行化定制的数据库“SeiDB”的加持下,网络能实现亚秒级的交易最终性,理论TPS(每秒交易笔数)可达12,500。尽管在实际运行中,2000至4000的TPS是更常见的峰值,但这已使其稳居高性能公链的第一梯队。


终局展望:在巨头之间开辟新战场

回过头看最初那个“日活超越Solana”的瞬间。根据Nansen更宏观的7日平均数据显示,同期Solana的周活跃地址数(约2224万)依然数倍于Sei(约407万)。这证实了我们的判断:那次超越是一次短暂的“高光”,而非一次全面的“颠覆”。

但这丝毫没有减损Sei崛起的意义。它展现了新一代公链的竞争策略:不再是单一维度的技术比拼,而是基础设施、生态策略、资本运作与技术叙事的立体化战争。Sei通过超过1亿美元的生态基金,采取自上而下的方式强力推动生态发展,这与Solana依赖黑客松文化、自下而上构建社区的模式形成了鲜明对比。

未来,随着Ondo Finance的RWA资产USDY等更多原生项目的落地,Sei的生态厚度将进一步增加。它的目标或许从来都不是简单地成为另一个“Solana杀手”,而是在以太坊的EVM帝国和Solana的高性能孤岛之间,开辟出一个新的、能承载大规模应用的战场。对于那些渴望极致性能但又不愿放弃EVM生态成熟工具链的开发者和项目方而言,Sei无疑提供了一个极具诱惑力的选择。这场大戏,才刚刚拉开序幕。


声明:本文为入驻“MarsBit 专栏”作者作品,不代表MarsBit官方立场。
转载请联系网页底部:内容合作栏目,邮件进行授权。授权后转载时请注明出处、作者和本文链接。未经许可擅自转载本站文章,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侵权必究。
提示:投资有风险,入市须谨慎,本资讯不作为投资理财建议。
本内容旨在传递行业动态,不构成投资建议或承诺。
关键字:Sei USDC Sola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