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ENIUS法案》禁付利息,Coinbase为何反推4.1%高额奖励?

Oliver
媒体专栏
热度: 5016

2025年美国通过《GENIUS法案》禁止稳定币发行方支付利息,但Coinbase和PayPal以"奖励"名义继续提供高额收益。它们利用法律漏洞——作为交易平台而非发行方,将收益定义为营销费用而非利息。这一策略既规避监管又促进稳定币流通,同时挤压DeFi市场,引发关于合规与创新界限的争议。监管机构未来如何应对将影响加密行业与主流金融的融合路径。

摘要由 Mars AI 生成
本摘要由 Mars AI 模型生成,其生成内容的准确性、完整性还处于迭代更新阶段。

撰文:Luke,火星财经

PayPal

2025年的夏天,美国加密行业终于迎来了一个历史性的时刻。随着总统正式签署《指导和建立美国稳定币国家创新法案》(Guiding and Establishing National Innovation for U.S. Stablecoins Act,简称《GENIUS法案》),一个长期处于监管迷雾中的万亿级市场,似乎终于有了联邦层面的清晰航标。这部法案的核心使命之一,便是为美元稳定币“去风险化”,确保其作为纯粹“支付工具”的属性。为此,法案明确禁止稳定币的“发行方”向持有者支付任何形式的利息或收益。

然而,立法者为防范金融风险而设下的堤坝,似乎在一夜之间就被市场的潮水找到了新的流径。就在法案墨迹未干之际,行业巨头Coinbase和PayPal非但没有偃旗息鼓,反而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向其数以千万计的用户推广高达4.1%和3.7%年化收益率的稳定币持有“奖励”。这一举动在行业内激起了千层浪,也提出了一个核心问题:这究竟是一次对法律条文的精妙解读,还是一场在监管红线边缘精心编排的合规舞蹈?

文字游戏背后的法律工程学

要解构这场大戏的精髓,我们必须回到法律文本本身,细品其中的每一个字眼。《GENIUS法案》第4(a)(11)条的规定看似密不透风,但其约束的主体被限定得极其精确——“被许可的支付稳定币发行方”(permitted payment stablecoin issuer)。在USDC的案例中,发行方是Circle;在PYUSD的案例中,发行方则是Paxos。Coinbase和PayPal,作为面向终端用户的交易平台和支付工具,在法律身份上是“数字资产服务提供商”(DASP),而非“发行方”。

PayPal

这正是Coinbase首席执行官Brian Armstrong在第二季度财报电话会议上做出那番关键澄清的底气所在。他向华尔街的分析师和投资者强调:“首先,我们不是发行方。其次,我们支付的不是利息或收益,我们支付的是奖励(rewards)。” 这并非一句即兴的评论,而是Coinbase法律与合规团队精心构建的“护城河”的基石。他们的逻辑链条清晰而大胆:禁令约束的是Circle,而非作为交易平台的Coinbase;Coinbase支付给用户的这笔钱,在会计和法律上被定义为一种吸引和留住客户的“营销费用”,其资金来源于公司自有收入,与用户资产本身产生的投资回报并无直接的法律关联。

这种对法律定义的极致运用,不禁让人回想起加密行业与监管机构多年“斗法”的历史。监管的铁拳往往砸向那些被认定为“证券”的金融产品。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赖以判断的“豪伊测试”(Howey Test)早已深入人心。回顾2023年SEC对交易所Kraken“质押即服务”(Staking-as-a-Service)业务的打击,以及更早前对BlockFi“生息账户”(Interest Accounts)的诉讼,其核心逻辑始终如一:用户将资金投入一个“共同事业”(common enterprise),并期待从他人的努力中获得利润。SEC认为,无论是BlockFi汇集用户资产进行放贷,还是Kraken汇集用户的代币进行网络质押,都构成了这种“共同事业”,因此其提供的产品属于证券。

显然,Coinbase和PayPal的法务团队对这些案例进行了像素级的分析。他们当前推出的“奖励”计划,在结构上被精心设计以规避“共同事业”的认定。用户的USDC或PYUSD并未被明确汇入一个用于对外投资或放贷的资金池,用户获得的“奖励”也并非直接来源于这个池子的利润分配。平台极力塑造的是一种双边服务关系,而非多边投资关系。这是一种高超的法律工程学,其目的就是在不触碰证券法红线的前提下,实现与“生息”几乎无异的商业效果。


“奖励”的经济学:一个精巧的商业闭环

如果说法律层面的切割是其“阳谋”的骨架,那么其商业模式的内在逻辑则是驱动这一切的血肉。所谓的“奖励”并非凭空产生的营销预算,其背后有着扎实的经济学支撑。特别是Coinbase与USDC发行方Circle之间公开的、利润丰厚的收入分成协议,为我们揭示了这台“印钞机”的运作原理。

根据协议条款,Coinbase可以从其平台内所有用户持有的USDC储备金(主要投资于短期美国国债等高流动性资产)产生的利息中获得巨额收入。公开数据显示,随着美联储加息,短期国债收益率飙升,这部分收入已成为Coinbase财报中一抹亮眼的增长色。

从这个角度看,Coinbase向用户提供的4.1%“奖励”,本质上是一种高度精准的商业投资和利润再分配。它通过补贴用户,极大地激励了用户将更多的USDC存放在Coinbase平台,而非分散在冷钱包、硬件钱包或其他DeFi协议中。平台上的USDC存量越大,Coinbase从Circle的储备金利息中获得的分成就越多。这笔“奖励”与其说是单纯的成本,不如说更像是一个高效的杠杆,用一小部分收益撬动了更大规模的资金留存,从而创造了规模远超奖励支出的总利息收入。PayPal的策略亦是同理,通过奖励激励用户持有PYUSD,为其在全球支付网络中降低成本、提升效率铺路。


沉默的盟友与对DeFi的“降维打击”

在这场围绕“收益”展开的博弈中,处于风暴中心的稳定币发行方——Circle和Paxos,却表现出一种耐人寻味的平静,甚至对《GENIUS法案》的通过表示了热烈的欢迎。Circle公司高调宣布其“已为《GENIUS法案》做好准备”(GENIUS Act Ready),认为该法案的清晰度为其合规运营提供了巨大优势。

他们对合作伙伴的“奖励”计划保持了策略性的沉默。这种沉默背后是显而易见的利益协同:Coinbase和PayPal通过高额奖励极大地促进了USDC和PYUSD的流通和市场采纳,这直接服务于发行方的核心商业目标——在与Tether(USDT)等对手的激烈竞争中扩大市场份额。发行方在享受合规光环的同时,也乐见其平台伙伴在法律的模糊地带冲锋陷阵,为自己带来实实在在的市场增长,而自身则无需承担支付“利息”的直接法律风险。

这场由中心化巨头主导的“奖励”盛宴,正对加密世界的另一极——去中心化金融(DeFi)——构成一次猛烈的“降维打击”。长久以来,Aave、Compound、Curve等DeFi借贷和交易协议是稳定币持有者赚取真实收益的核心场所。然而,DeFi的世界对普通用户而言并非坦途,它伴随着对私钥自托管的认知门槛、复杂的跨链桥操作、时刻存在的智能合约漏洞风险,以及因市场波动而剧烈变化的协议收益率。

现在,一个极其现实的问题摆在了所有加密用户的面前:当你可以选择在一家受到全面监管、操作界面如丝般顺滑、账户资金可能还享有保险保障的美国上市公司平台上,轻松获得稳定在4%左右的“奖励”时,你是否还有足够的动力去DeFi的世界里“冲浪”?研究机构Galaxy Research早在2025年初的报告中就已指出,中心化借贷(CeFi)的市场规模正在快速蚕食DeFi的份额。Coinbase此举无疑将极大地加速这一进程。对于那些在2022年市场崩盘中对DeFi“乐高”的脆弱性心有余悸的用户,以及大量寻求简单、可靠投资渠道的圈外用户而言,CeFi提供的“一键式”合规收益产品,其吸引力是压倒性的。


终局未至:监管的下一轮落子

Coinbase与PayPal的这场“合规舞蹈”远未到谢幕之时。它更像是一部新法规生效后,顶尖创新者与监管者之间永恒博弈的开场序幕。他们利用法律文本的精确性,构建了一套商业上可行、法律上看似无懈可击的模式,但这无疑也挑战了立法者希望将稳定币与投资属性彻底剥离的初衷和监管精神。

整个行业都在屏息凝视,等待监管的下一轮落子。立法者和监管机构是会默认这种“奖励”与“利息”的文字区别,承认这是一种在规则框架下的合法商业创新?还是会像部分法律界人士分析的那样,认为任何系统性地、旨在激励用户持有代币的经济回报,无论其名目为何,都应被视为被禁止的“收益”,并迅速出台新的监管指南或推动法案修订来堵上这个缺口?

这个问题的答案,不仅将决定Coinbase和PayPal这一大胆策略的最终命运,更将深刻地塑造未来数年加密金融与主流世界融合的路径。它关乎着数千亿美元稳定币的流向,关乎着CeFi与DeFi两大范式的力量消长,更关乎着下一代数亿用户将以何种方式踏入数字资产的世界。这场在法律边缘展开的阳谋,其真正的价值,或许不在于那4%的收益本身,而在于它将迫使整个行业和监管层,去更深层次地思考和定义:在合规的未来,创新与规则的边界究竟在何方。

声明:本文为入驻“MarsBit 专栏”作者作品,不代表MarsBit官方立场。
转载请联系网页底部:内容合作栏目,邮件进行授权。授权后转载时请注明出处、作者和本文链接。未经许可擅自转载本站文章,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侵权必究。
提示:投资有风险,入市须谨慎,本资讯不作为投资理财建议。
本内容旨在传递行业动态,不构成投资建议或承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