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绝不发币”到“正在探索”:Coinbase的Base代币将如何引爆L2新战事?

Oliver
媒体专栏
热度: 5157

Coinbase宣布探索为Base网络发行原生代币,打破此前不发币承诺,引发市场对Layer 2生态代币的狂热投资,并可能重塑加密行业竞争格局。

摘要由 Mars AI 生成
本摘要由 Mars AI 模型生成,其生成内容的准确性、完整性还处于迭代更新阶段。

撰文:Oliver,火星财经

9月15日,一条消息在加密社区的电波中迅速传开,源头并非某场盛大的发布会,而是Coinbase协议负责人Jesse Pollack在社交平台X上的一句看似不经意的回复。当被问及Base网络的未来时,他首次公开承认,团队正在‘开始探索’发行原生网络代币。这句在数字世界里敲下的话,其分量却足以让整个加密世界感受到地壳的轻微震动。它标志着一个根本性的转变…

代币经济学

信号枪已响:生态代币的狂欢预演

话音未落,资本市场已经给出了最诚实的回答。就在消息公布后的24小时内,市场的热情被瞬间点燃,并直接传导至Base生态系统内的项目代币上。根据9月16日的行情数据,一场由预期驱动的狂欢已然上演:

  • NOICE 短时突破 0.5 美元,24 小时涨幅达 42.73%;
  • OPENX 24 小时涨幅更是高达 85.5%,报价 1.44 美元;
  • ZORAAVNT 也分别录得了 18.6% 和 34% 的显著涨幅。

这组飙升的数字背后,是一种被加密市场玩家熟知的逻辑——“生态Beta”策略。投资者们押注的不仅仅是Base未来可能发行的代币本身,更是整个生态系统可能因这一举动而迎来的价值重估。一个由Coinbase背书、并可能通过“史上最大规模空投”引入海量用户的L2网络,其生态项目的价值天花板被瞬间拉高。

这场集体的上涨,既是对未来的提前定价,也是一场争夺潜在空投资格的“预演”。交易者们涌入这些生态项目,不仅是看好其自身发展,更是为了增加与Base网络的交互深度,从而在未来的快照中占据有利位置。可以说,Jesse Pollack扣动的仅仅是探索的发令枪,但整个赛道的选手们已经开始了冲刺。

这究竟是Coinbase深思熟虑的战略转向,还是迫于竞争压力的无奈之举?要解开这个谜题,我们必须回到起点,探寻这一转变背后的深层逻辑,以及它将如何重塑我们所熟知的加密格局。


唯一的出路:去中心化的“阳谋”

时间拉回到2023年2月,当Coinbase高调发布其Layer 2网络Base时,官方公告中有一句斩钉截铁的声明:“我们没有发行新网络代币的计划。”在当时,这被解读为Coinbase作为一家美国上市合规巨头,规避监管风险的明智之举。然而,时隔一年半,当Base生态系统的总锁仓价值(TVL)突破50亿美元,成为L2赛道的关键力量时,曾经的承诺变得模糊。

那么,究竟是什么让Coinbase改变了主意?答案并非源于市场炒作的压力,而是一个更为根本的技术和哲学命题:排序器(Sequencer)的去中心化

我们可以将排序器通俗地理解为Layer 2网络的“空中交通管制员”。它负责接收用户的交易请求,将它们排序、打包,然后统一提交到以太坊主网上。目前,Base的“空管员”由Coinbase一家独掌。这种中心化模式在网络初期效率极高,但也埋下了巨大的隐患:单点故障风险、潜在的交易审查能力,以及无法杜绝的MEV(最大可提取价值)问题。Coinbase CEO Brian Armstrong曾坦言,这只是一个过渡阶段。

而要让“空管员”从一个集权机构变为一个由多方共同参与、无需许可的委员会,代币便成了不可或缺的粘合剂。一个精心设计的网络代币,可以作为质押资产,让任何人都有机会成为排序器节点,并通过经济激励(奖励与罚没机制)确保他们的诚实行为。同时,代币还能作为治理工具,让社区共同决定网络未来的升级和发展方向。

正如Jesse Pollack在后续的解释中所言,此举的目的是为了“加速去中心化”。这不仅仅是一句漂亮的口号,而是Base网络想要获得长期合法性和安全性的唯一路径。可以说,发币并非目的,而是实现其去中心化蓝图最有效的手段。


跨越雷池:SEC的“豪威测试”紧箍咒

然而,对于Coinbase这家时刻处在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聚光灯下的上市公司而言,发行代币无异于在监管的雷池边缘试探。最大的挑战莫过于著名的“豪威测试”(Howey Test),这是SEC用来判断一项资产是否构成“投资合同”,即证券的核心标准。

根据SEC在2019年发布的《数字资产‘投资合同’分析框架》,一项资产如果满足“用金钱投资、投入一个共同事业、并期待通过他人的努力获得利润”这几个关键特征,就极有可能被认定为证券。

这意味着Coinbase的法务团队必须设计出一个能巧妙绕过这一定义的代币模型。其核心思路在于最大化代币的“效用性”(Utility)而非“投资属性”。代币的主要功能必须是参与网络治理、质押成为排序器节点等实际用途,而非让持有者被动地期待因Coinbase的运营而升值。

此外,SEC在其过往的指导方针和执法行动中曾多次暗示,“足够去中心化”的网络是其监管考量的关键。如果一个网络的运营和发展不再依赖于某个中心化的发起实体,那么其原生代币被视为证券的可能性就会大大降低。这恰好与Base的技术需求不谋而合。因此,Coinbase推动排序器去中心化的过程,既是技术上的升级,也是一场旨在满足监管要求的“去风险”操作。这场与SEC的无声博弈,其难度和重要性,丝毫不亚于技术本身的挑战。


巨人的剧本:从竞争对手身上学到了什么?

在探索发币之路上,Base并不孤单,它的主要竞争对手Arbitrum和Optimism早已提交了堪称教科书级别的答卷。通过分析它们的策略,我们或许能窥见Base未来的行动轨迹。

Arbitrum的空投堪称一场对链上活跃用户的精准激励。它设计了一套复杂的积分系统,用户的行为,如跨链资产、交易频率、与智能合约的交互次数等,都被量化为积分,最终决定了空投代币的数量。这种方式极大地激励了真实用户,并有效过滤了投机性的“羊毛党”。

Optimism则更侧重于生态的长期建设。在其代币OP的分配中,除了用户空投,还预留了大量份额用于生态系统基金和追溯性公共产品募资,持续为生态内的开发者和公共设施建设者提供资金支持。

主流Layer 2代币经济学与空投策略对比

代币经济学

目前,Base链上生态已初具规模,根据DefiLlama的数据,其TVL已超过50亿美元,头部协议如借贷协议Morpho、Aave和去中心化交易所Aerodrome Finance、Uniswap等锁定了大量资金和用户。可以预见,一旦Base决定启动空投,这些协议的深度参与者极有可能成为最大的受益者。更重要的是,Coinbase手握超过1亿的认证用户,这为Base提供了一个任何其他L2网络都无法比拟的潜在用户池。一场结合链上行为与Coinbase账户历史的“史上最大规模空投”并非天方夜谭。


连锁反应:一枚代币如何搅动整个江湖?

Base发行代币,绝非仅仅是自身生态的一件大事,它的涟漪效应将扩散至整个加密行业。

首先,这将深刻影响它与Optimism的关系。Base是基于Optimism的OP Stack技术栈构建的,并且是其“超级链(Superchain)”愿景的核心成员。双方签有收入共享协议,Base需将部分排序器收入上交给Optimism Collective。Optimism的治理论坛中,社区成员早已热议如何让Base更好地融入治理体系。一枚BASE代幣的出现,必然会引发新的问题:它将如何在超级链的全局治理中与OP代币共存?是形成类似“联邦制”的结构,还是会因利益冲突而产生摩擦?这考验着两个巨头团队的合作智慧。

其次,这将彻底激化Layer 2的竞争格局。根据加密分析媒体Cryptodnes的报告,Base在2025年已被视为L2领域的“主导力量”之一。如果Base通过空投将其母公司数千万的活跃用户直接转化为链上用户,其网络效应和流动性将呈现爆炸式增长,对Arbitrum、Starknet等其他L2网络构成巨大的竞争压力。一场争夺用户、开发者和流动性的“L2世界大战”或将全面升级。

最后,这对Coinbase自身也是一次商业模式的进化。发行并赋能一个成功的网络代币,意味着Coinbase的业务将从一个中心化的交易平台,延伸到一个去中心化生态系统的核心基础设施层。这不仅能创造新的收入来源(如通过持有代币参与质押和治理),更能构建起强大的护城河,将其用户深度绑定在自身的生态闭环内,这对于其在资本市场的估值(COIN)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结语

从“绝不”到“探索”,Coinbase关于Base代币的立场转变,是一场在技术必然性、监管压力和市场竞争等多重力量交织下的战略演进。虽然官方措辞依然谨慎,但探索的阀门一旦开启,便很难再关上。

未来,我们看到的将不再是一个简单的代币发行事件,而是一场关乎技术路线、监管博弈和商业版图的宏大叙事。Base将如何设计其代币经济学以跨越SEC的雷池?它将如何通过一场史无前例的空投激活Coinbase的亿级用户?这枚小小的代币,又将如何在L2的激烈战事中,投下决定战局走向的关键砝码?

这一切问题的答案,仍在迷雾之中。但可以确定的是,加密世界的目光,已经再次聚焦在了Coinbase身上,静待它落下这枚足以改变游戏规则的棋子。

声明:本文为入驻“MarsBit 专栏”作者作品,不代表MarsBit官方立场。
转载请联系网页底部:内容合作栏目,邮件进行授权。授权后转载时请注明出处、作者和本文链接。未经许可擅自转载本站文章,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侵权必究。
提示:投资有风险,入市须谨慎,本资讯不作为投资理财建议。
本内容旨在传递行业动态,不构成投资建议或承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