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开合约不现货?Shell币魔幻局中局与交易所的空手套白狼

Lawrence,火星财经
媒体专栏
热度: 9608

MyShell(SHELL)通过“合约先行、现货缺席”的策略引发市场关注,其背后可能是交易所与项目方的预期管理博弈,意在通过合约价格为现货铺路。项目定位为“去中心化AI服务平台”,但技术与应用场景存在短板,代币经济模型也饱受质疑。MyShell的命运取决于是否能上线币安现货,或成为BSC生态的明星项目,或沦为资本与韭菜博弈的牺牲品。这一现象反映了币圈对信仰与利益的复杂纠缠。

摘要由 Mars AI 生成
本摘要由 Mars AI 模型生成,其生成内容的准确性、完整性还处于迭代更新阶段。

撰文:Lawrence

合约上线:一场「俄罗斯轮盘赌」的资本行为艺术  

交易所

当币圈韭菜们还在纠结“上币安是福是祸”时,交易所们早已参透财富密码:只开合约,不上现货。这种“无本万利”的骚操作,堪称加密世界的“空手套白狼”终极版。

最近,MyShell(SHELL)的合约突然在各大交易所集体上线,但现货却像被狗吃了一样毫无踪影。这种「合约先飞,现货断腿」的骚操作,让韭菜们集体陷入哲学三问:「我是谁?我在哪?我要不要开合约?」  

根据线索,这波操作可能有三种解释:  

1. 币安装死论:币安可能根本没意识到自己的合约市场对现货价格的「盖帽效应」,或者干脆在假装自己是「合约界的小白兔」,毕竟韭菜的记忆只有7秒,毕竟你不看好可以做空。  

2. 团队得罪人论:MyShell团队可能在交易所圈子里混成了「人嫌狗不理」,比如没给够上币费、没配合做市,或者CEO在饭局上把某交易所大佬的茅台换成了崂山白花蛇草水。  

3. 阴谋论:团队在下大棋,用合约收割获利盘,顺便测试市场情绪,为现货上线铺路——「合约是饵,现货是网,韭菜是鱼」。  

交易所


Shell现货目前已上线的交易所

但真相可能更简单:交易所和项目方在玩一场「预期管理」的合谋。合约上线释放的信号是「我们迟早要上现货,但你们先玩着」,既让持币者套保,又让投机者进场,顺便用合约价格给现货定价铺路。至于为什么不上现货?可能是团队在憋大招(比如生态数据造假),也可能是交易所想先收一波手续费养肥自己。  


二级赌局:上币安 or 下地狱?  

MyShell的币价命运,本质是一场围绕「上币安与否」的生死赌局,而赌桌下的筹码是BSC生态的沉没成本:  

 1. 沉没成本绑架估值  

空投成本:MyShell的空投任务从Beta赛季持续到第11季,百万用户撸积分撸到手抽筋,一旦代币归零,社区能喷到项目方祖坟冒烟。  

交易所

VC成本:MyShell三轮融资超1600万美元(种子轮500万,PreA轮融资1100万),最后一轮估值5700万,若当前市值跌到200M以下,VC连裤衩都亏光。  

币安生态成本:作为币安Labs孵化项目,此前MyShell 在PancakeSwap 的IDO 出售四千万颗$SHELL,占总供应量4%。每颗$SHELL 的价格为0.00003175 $BNB,目标募集1270 颗$BNB。以现价1 $BNB 约700 镁计算,相当于以2200 万估值进行IDO,结果募集了超过65221 颗$BNB,超募51 倍。而如今Myshell连各大交易所的现货都没有上,不禁让人感叹这场“生态复兴大计”真是笑话。  

结论:这不是项目方想不想割的问题,而是庄家割韭菜前得先保证自己不被反杀。  


 2. 交易所博弈论  

BSC战略需求:币安近期疯狂给BSC链造势,BNB价格重回高点,但链上缺乏“基本面过硬”的资产。MyShell作为“AI+BSC+超募51 倍”的明星项目,简直是币安生态的“政治正确代言人”。  

Nomad Capital的幕后推手:MyShell链上流动性由Nomad Capital部署,而Nomad创始人Eric曾是币安核心决策层。这层关系相当于“前高管创业,老东家撑腰”的经典剧本。  

交易量护盘信号:首日链上交易量40M+,当前每小时仍维持1M以上,120M市值附近有庄家托盘痕迹——“庄在,梦就在”。 传统模式下,Binance Mega Drop 和 Launch Pool 需要大量空投,这导致项目上线后价格下滑,这也是最近币安饱受诟病的方式,直接影响了二级市场投资者,如果庄家真愿意护盘,那么$SHELL 就能做到自下而上带动链上增长。 


交易所


所以如果预期Myshell能上币安现货,参照COW、Cetus等案例,链上价格可能翻4-6倍,市值冲击500M-700M区间;若止步Bybit以下交易所,估值将向$KOMA或者$VINU (低于100M)看齐,距离高点跌幅超90%。  


产品力再探:AI滤镜 or 生产力革命?  

MyShell自称“去中心化AI服务平台”,但它的真实战斗力如何?  

交易所


 1. 技术亮点  

 开源模型:自研MeloTTS(语音合成)、OpenVoice(语音克隆)等3个模型,Github收藏近20K。  

 多模态支持:集成GPT4、Claude、Stable Diffusion等100+模型,支持文本、图像、语音AI生成。  

 数据画饼:官方宣称500万用户、20万创作者,平台上部署了20万个AI Agent,最火的「Arcane滤镜」每4秒被使用一次。  


 2. 硬伤暴击  

 应用场景薄弱:20万AI Agent中,90%是“照片变GTA风”“写情书”等娱乐工具,离“生产力工具”的差距堪比我和马斯克的智商差。  

 代币经济漏洞:用户只需小额支付SHELL,但创作者每月赚4000美元——抛压远大于需求,经济模型堪比“用漏勺接水”。  

 竞争红海:同类项目如Virtual早已卡位,MyShell的差异化仅限于“更接地气”,但接地气也可能接成“地府气”。  

总结:MyShell像一台装了V12引擎的三轮车,能跑,但能不能上秋名山,得看庄家愿不愿意推。  


估值玄学:从「VC绑架」到「交易所博弈」  


交易所


当前SHELL价格0.4U,流通市值约1.05亿美元(流通量2.7亿),其估值逻辑充满魔幻现实主义色彩,我们可以对标同样仅上线币安合约的Virtuals Protocol:  

 Virtuals Protocol(VIRTUAL):市值7.5亿美元,主打AI Agent市场。MyShell如果喊出“我们是Virtuals Protocol的BSC平替版”,市值打个对对折也算合理,但VIRTUAL有技术护城河,MyShell只有“滤镜护城河”。  

说到底,MyShell(SHELL)的本质是一场加密世界的「AI滤镜」——表面是光鲜的算法革命,内里是资本与韭菜的量子纠缠。它可以是BSC生态复兴的救世主,也可以是交易所KPI的献祭品;可以是VC画饼的PPT神作,也可以是合约赌徒的杠杆棺材。

当技术叙事撞上交易所黑箱,当AI理想沦为市值管理的工具,Shell的故事早已超越了一个币的涨跌,成为币圈众生相的缩影:这里没有信仰,只有对信仰的定价;没有未来,只有对未来的下注。


声明:本文为入驻“MarsBit 专栏”作者作品,不代表MarsBit官方立场。
转载请联系网页底部:内容合作栏目,邮件进行授权。授权后转载时请注明出处、作者和本文链接。未经许可擅自转载本站文章,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侵权必究。
提示:投资有风险,入市须谨慎,本资讯不作为投资理财建议。
免责声明:本文不构成投资建议,用户应考虑本文中的任何意见、观点或结论是否符合其特定状况,及遵守所在国家和地区的相关法律法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