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日,币安交易所ACT代币因巨鲸抛售及杠杆调整引发暴跌,价格从0.19美元跌至0.094美元,24小时跌幅超50%。事件揭示MEME币的“三无困境”(无价值锚定、无规则约束、无责任主体)及交易所风控缺失,暴露加密市场的结构性风险。投资者需警惕政策调整与流动性危机,优先选择主流币种及具备真实价值的项目。
撰文:Lawrence
北京时间4月1日18:32,币安交易所的ACT/USDT交易对突然出现超过4000万枚代币的抛售订单,价格在1分钟内从0.19美元直线暴跌至0.12美元,跌幅超35%,随后的几分钟里迅速下跌,截止发稿ACT报价0.094美金,过去24小时跌幅超50%。这场“断头铡”式崩盘迅速引发连锁反应:
这场暴跌的导火索,表面上与币安当日下午3点半调整ACT等代币的杠杆及保证金阶梯直接相关。政策调整导致高杠杆仓位被强制平仓,而市场深度不足的ACT首当其冲。然而,更深层的原因则暴露了加密市场长期存在的结构性风险。
1. 巨鲸控盘与筹码集中化:镰刀早已高悬
ACT的暴跌并非偶然。早在崩盘前一个月,该代币已在0.19美元附近呈现“心电图式横盘”,链上数据显示:
这种畸形的筹码分布,使得市场深度薄如蝉翼。当币安下调杠杆倍数后,巨鲸选择“高空抛物”式抛售,直接击穿所有支撑位,形成流动性黑洞。
2. 交易所政策催化:杠杆调整成“最后一根稻草”
币安于暴跌前3小时发布公告,将ACT的U本位合约最大杠杆从50倍降至20倍,并要求用户补充保证金。这一调整导致两个致命后果:
值得关注的是,币安在2025年牛市期间上线的新币种中,超90%已从高点下跌逾90%。
交易所对项目方代币经济模型的审查缺失,客观上助长了“上市即巅峰,巅峰即归零”的恶性循环。
3. Wintermute疑云与市场情绪共振
Wintermute 创始人兼 CEO Evgeny Gaevoy 回应「ACT 等多个 Meme 代币出现异常暴跌」,「与我们无关,但也很想知道事后分析究竟发生了什么。」
随后的推文中,Wintermute 创始人进一步回应「Meme 币暴跌」事件称,「如果让我猜的话,我们是在价格剧烈波动之后才做出反应的,套利了 AMM 池。」
尽管Wintermute创始人否认参与抛售,但其3月29日与SEC的闭门会议及4月1日的清仓行为,仍被市场解读为监管收紧的信号。历史数据显示,2022年5月Luna崩盘前夕,同样出现过做市商集体撤离的征兆。此次事件中,DEXE、TST等代币的同步暴跌,反映出机构资金对山寨币流动性危机的集体预判。
1. MEME币的“三无困境”
ACT的崩盘再次验证了MEME币的致命缺陷:
此类代币已成为庄家操纵市场的完美工具。以ACT为例,其横盘期的“筑底假象”实为吸引散户接盘的诱饵,而狗庄的零成本筹码使其能无视基本面肆意收割。
2. 交易所的“共谋者角色”
主流交易所对MEME币的滥发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这种生态导致加密市场陷入“交易所赚手续费,项目方赚发币费,庄家赚收割费,散户承担所有风险”的畸形格局。
本次事件与2022年5月的市场崩盘存在惊人相似:
不过,本轮市场存在两点差异:
警惕政策黑天鹅
拥抱“反脆弱性”资产
ACT的暴跌绝非孤立事件,而是加密市场系统性风险的集中释放。当交易所沉迷于上币狂欢,项目方醉心于市值炒作,监管机构徘徊于合规模糊地带,散户投资者注定成为结构性困局的牺牲品。
正如某社区KOL所言:“牛市是项目方的提款机,熊市是交易所的收割机,而横盘期则是狗庄的捕兽夹。”在这场负和博弈中,唯有认清市场本质、坚守风险底线,方能穿越周期迷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