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揭示了加密交易平台通过「合约体验金」和「校园大使返佣」等方式,系统性地将大学生群体卷入高杠杆合约交易,类似于2015年的校园贷模式。这种行为以「区块链教育」为伪装,诱导学生陷入债务和风险认知缺失的陷阱,并在全球监管真空下扩大影响。文章呼吁行业建立伦理防火墙,避免加密合约成为资本收割的工具。
撰文:Lawrence
2025年4月,一场由加密交易平台主导的「校园特洛伊计划」浮出水面:通过「合约体验金」「校园大使返佣」等设计,大学生群体正被系统性卷入高杠杆合约交易的漩涡。这种披着「区块链教育」外衣的推广行为,与2015年校园贷的「零首付iPhone」逻辑如出一辙——以低门槛、高回报为饵,精准收割风险认知薄弱群体。
尽管Bitget、Bybit等平台在舆论压力下短暂下线校园大使计划,但行业仍存在大量变相推广。数据显示,某头部交易所合约业务贡献超80%营收,而大学生占其新增用户的35%。
这场裹挟着「金融启蒙」伪装的资本游戏,正在复刻校园贷时代的悲剧剧本,而加密合约的全球化属性与监管真空,更使其成为一场跨地域、跨代际的人性围猎。
1. 体验金的「认知驯化」设计
平台通过「亏损不担责、盈利可提现」的规则,将合约交易包装成「无风险游戏」。例如,某交易所向学生赠送1000美元虚拟金,允许最高100倍杠杆操作,单日收益率突破50%即可解锁提现权限。这种机制本质是「赌场免费筹码」的变种:
2. 校园大使的「道德漂白术」
平台将推广行为包装为「区块链科普」与「职业培训」,例如:
3. 监管真空下的「全球化收割」
由于交易所服务器分散、注册地规避金融监管,其校园推广呈现「监管套利」特征:
1. 大学生:认知体系的重度污染
与中年人相比,学生群体的风险敞口具有独特破坏性:
2. 中年人:家庭资产的系统性崩坏
尽管学生群体单笔损失较低,但中年用户的合约投机更具毁灭性:
3. 行业生态:从「技术乌托邦」到「赌场资本主义」
校园推广折射出加密行业的价值异化:
1. 无效方案:道德呼吁与PR式整改
历史经验表明,单纯依赖平台自律难以根治问题:
2. 有效抵抗:从「delta neutral」到「集体行动」
真正具有破坏力的反抗来自市场机制本身:
3. 系统性重构:合约产品的「伦理防火墙」
行业若想摆脱「赌场化」标签,需建立分级管理体系:
从校园贷到合约体验金,资本对年轻人的收割从未停止,但加密行业的全球化属性放大了这种伤害的规模与隐蔽性。当125倍杠杆成为手机屏幕上的「一键开单」,当大学生的第一堂金融课变成「爆仓模拟器」,这个行业已然背离区块链技术的赋权初衷。
真正的解决方案不在技术层面,而在价值层面:是继续做「人性弱点的军火商」,还是成为「风险认知的布道者」?答案决定了加密世界将成为滋养创新的土壤,还是埋葬青春的坟场。历史的教训足够惨痛——2015年的裸条贷摧毁了无数家庭,2025年的合约陷阱正在制造更大规模的认知坍塌。阻止这场灾难,需要的不是更多的代码,而是残存的责任感与敬畏心。
正如某位经历三次爆仓的交易员所言:「合约市场里没有英雄,只有幸存者和尸体。而把大学生推向这个战场的平台,连鬣狗都不如——它们专挑最鲜嫩的猎物下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