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lkyWay是Celestia生态首个流动性质押与再质押双轨协议,旨在提升模块化区块链资本效率。用户通过质押TIA获取收益并使用流动性质押代币参与DeFi或再质押,实现三重收益。其技术架构基于Cosmos SDK,支持跨链流动性与共享安全池。与此同时,币安Alpha机制通过积分门槛筛选高净值用户,导致散户参与成本激增,并引发新币抛压问题,凸显加密市场创新与金融化的矛盾。
撰文:Lawrence,火星财经
(一) 产品定位
MilkyWay是Celestia生态首个流动性质押+再质押双轨协议,解决模块化区块链的资本效率难题。通过发行milkTIA等流动性质押代币(LSD),用户在质押TIA获取基础收益(约12% APY)的同时,可将LSD代币投入DeFi协议获取额外收益,或通过再质押为Babylon、Initia等生态项目提供安全保障,实现三重收益叠加。
其TVL在两个月内突破2.2亿美元,用户超30万。
(二) 技术架构创新
(三) 团队与资本布局
核心团队:
融资里程碑:
(一) 分配结构
代币功能涵盖治理、协议费用分成(质押收益的15%)、再质押节点保证金等。
但高达88%的代币尚未流通,且生态激励部分采用「按需增发」机制,长期通胀压力显著。参考同类项目(如Lido的LDO),代币价值捕获能力高度依赖协议收入增长与销毁机制,而MilkyWay目前尚未公布具体通缩模型。
1. 积分通胀:75分门槛的「氪金方程式」
本期TGE将Alpha积分门槛提升至75分,较第十二期(45分)暴增66%。根据积分规则,散户需满足以下任一条件:
对比此前「日均交易128美元即可达标」的低门槛时期,参与成本呈指数级上升。链上数据显示,75分以上账户中,余额贡献占比超80%,证实规则已向「持币大户」严重倾斜。
2. 规则设计的「阳谋」:数据收割与生态闭环
币安通过Alpha积分系统完成三重目标:
这套机制虽提升平台数据价值,却导致散户要么「氪金」加入游戏,要么彻底出局。正如社区吐槽:「积分就像拼多多砍一刀,永远差一分让你疯狂刷单」。
1. 数据测算:半年百亿级新币冲击
这尚未计入币安主站IEO、Launchpool项目及外部交易所上币量。当市场增量资金难以覆盖抛压时,代币价格将陷入「上市即巅峰」的死亡螺旋。
2. 代币分发的「囚徒困境」
这种「上市即清算」模式,彻底颠覆以往「上所利好」的市场认知。
MilkyWay的技术愿景与币安Alpha的机制异化,恰似当下加密世界的两面镜像:一面是模块化、再质押等底层创新带来的效率革命,另一面是交易所、VC、量化机构合谋的「金融炼金术」。当项目上线沦为「积分游戏」的奖品,当社区共识被抛压数值解构,这场实验究竟在推动行业进化,还是加速价值耗散?或许正如某位开发者所言:「我们正在用Web3的方式,重演Web2的流量内卷悲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