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技巨头投入巨资建设AI算力,通过复杂金融结构分散风险,核心在于AI能否如期提升生产力。
原文标题:AI 基建是泡沫,还是「抱团买时间」?拆解3万亿美元背后的金融结构
原文作者:Distill AI
原文来源:https://www.techflowpost.com/article/detail_29063.html
转载:Daisy, 火星财经
当科技巨头在今年砸下超过3000亿美元建设AI算力、未来三年预期总投入会超过3万亿美元时,一个问题浮现:这是2000年网路泡沫的重演,还是人类史上最大规模的生产力押注?
这不是一场简单的「泡沫 vs 非泡沫」的二元辩论,答案可能比你想的更复杂、也更精密。我没有能够预知未来的水晶球。但我试着深入拆解这场盛宴底层的金融结构,建构出一套分析框架。
文章较长且多细节,先讲结论:
所谓「抱团」,是指这场AI基建将五方利益紧密绑定:

而这五方形成了一个「利益共同体」,例如:
没有人能独善其身,这就是「抱团」的本质。
要理解整体架构,我们可以先从下面那张资金流向图说起。

科技巨头需要天文数字的算力,有两条路:
第一种是 SPV (Special Purpose Vehicle) / 特殊目的实体,这是一种纯粹的金融工具。你可以将其想象成一个专门为「单一项目、单一客户」成立的特殊实体。
第二种是 Neocloud (如 CoreWeave, Lambda, Nebius),这是独立营运公司(Operating Company, OpCo),有自己的营运策略与完全的决策权。
尽管在法律和营运结构上截然不同,但两者的商业本质殊途同归:都是巨头的「算力外部供应商」,将巨额GPU采购和资料中心建设从巨头资产负债表上「移出」。
那么这些 SPV 和 Neoclouds 的钱从哪里来?
答案不是传统的银行,而是私募信贷基金(Private Credit Funds)。为什么?
这是因为2008年后,《巴塞尔协定III》对银行资本适足率要求严苛。银行承担这种高风险、高集中度、长天期的巨额贷款,需提列的准备金高到不符成本。
银行「不能做」、「不敢做」的生意,创造了巨大真空。 Apollo、Blue Owl、Blackstone这些私募巨头填补了空缺——它们不受银行法规限制,能提供更灵活、更快速、但利率也更高的融资。以专案租金或GPU/设备与长约做担保。
对它们而言,这是极具吸引力的大饼 - 许多有传统基建融资经验,而这主题足以让管理资产规模成长数倍,管理费和附带权益 (Carried Interest) 大增。
那这些私募信贷基金的钱,最终又是从哪里来的?
答案是机构投资人(LPs),例如养老基金(Pension Funds)、主权财富基金、保险公司,甚至是一般投资人(例如透过BlackRock发行的私募信贷ETF - 里面就有 Meta 项目下的 144A 私募债 Beignet Investor LLC 144A 6.581% 05/30/2049)
风险链的传导路径于是确立:
(最终风险承担者)养老基金/ETF投资人/主权基金 → (中介机构)私募信贷基金 → (融资实体) SPV 或 Neocloud (如 CoreWeave) → (最终使用者) 科技巨头 (如 Meta)
要理解SPV模式,Meta的「Hyperion」计划是一个绝佳案例(足够多公开资讯):

那为什么这种架构的短期风险极低?

这是因为在这种结构下,Hyperion 任务单纯:左手收 Meta 租金,右手付 Blue Owl 利息。只要 Meta 不倒(可预见未来机率极低),现金流就稳如磐石。不需担心 AI 需求波动、GPU 跌价。
这个 25 年的超长天期、按租金摊还的债权结构,只要租金稳定进来、利息正常支付,就锁住了所有近期的再融资风险。这就是「买时间」的精髓(让AI应用创造出来的价值慢慢追上财务结构)。
同时 Meta 用自己的信用与强大现金流,换取绕过传统资本支出的巨额长期融资。尽管现代会计准则(IFRS 16)下,长期租约最终仍以「租赁负债」上表,但优点在于:前期建设期数十亿美元的资本支出压力,以及相关建设风险与融资业务,都先转嫁给 SPV。
把一次性巨额资本支出,转化为未来 25 年分期摊还的租赁费用,极大优化现金流。然后赌这些 AI 投资能否在10-20年产生足够经济效益支付本息(以债券 6.58% 的票面利率来看,考虑营运费用,以 EBITDA 计算的 ROI 至少要在 9-10% 才能让股权持有者得到还不错的报酬率)。
如果说SPV模式是「信用转移」,那么 CoreWeave、Nebius 这类 Neocloud 模式,就是「风险进一步分层」。

以 CoreWeave 为例,资本结构远比 SPV 复杂。多轮股权与债权融资,投资方包括Nvidia、VC、成长基金和私募债权基金,形成清晰的风险缓冲序列。
假设AI需求不如预期,或新竞争者出现,CoreWeave 收入大降、付不出高额利息,会怎么样:
CoreWeave 和 Nebius 都采「先确定长约,再拿长约融资」,在资本市场再融资快速扩张。这个结构的精妙之处在于,大厂客户可以达到更好资金运用效率,不出资就用未来采购长约撬动更多资本开支,风险传染到整个金融体系的机率有限。
反之 Neocloud 股东需注意,自己坐的是这场赌局里最颠簸、但也最刺激的位子。他们赌的是高速成长,还要祈祷管理层的财务操作(债务展期、股权增发)近乎完美无瑕,另外还要留意债务到期结构、质押范围、合约续签窗口与客户集中度,才能更好衡量股权风险报酬比。
我们也可以试想一下如果真的 AI 需求成长较慢的时候,谁会是边际上最容易被抛弃的产能? SPV 还是 Neocloud?为什么?
当大家都在关注CoreWeave和三大云端巨头时,一匹出乎意料的「云端黑马」也在悄悄崛起:Oracle Cloud
它不属于Neocloud,也不是三大科技巨头的一线阵营,却靠着高度弹性的架构设计与Nvidia 深度合作,抢下了 Cohere、xAI,甚至 OpenAI 一部分运算负载的合约。
特别是当 Neocloud 的杠杆逐渐吃紧、传统云端空间不足时,Oracle 以「中立」与「可替代」的定位,成为第二波AI算力供应链的重要缓冲层。
它的存在也让我们看到,这场算力争夺战并非只有三强对决,还有像 Oracle 这种非典型但极具战略意义的供应商正悄悄抢位。
但别忘了,这场游戏的牌桌并不只在硅谷,而是延伸到整个全球金融市场。
众人觊觎的政府「隐性担保」
最后,在这场由科技巨头和私募金融主导的牌局中,还有一张潜在「王牌」- 政府。虽然OpenAI最近公开说「没有也不希望」政府为资料中心提供贷款担保,与政府讨论的是芯片厂潜在担保而非资料中心。但我认为他们(或类似参与者)原始计划中,一定包含「把政府拉进来抱团」的选项。
怎么说?若AI基建规模大到连私募债权都无法承担,唯一出路就是升级为国力之争。一旦AI领导地位被定义为「国家安全」或「21世纪登月竞赛」,政府介入就顺理成章。
这种介入最有效方式不是直接出钱,而是提供「担保」。这种做法能带来一个决定性的好处:大幅降低融资成本。
年纪跟我差不多的投资人,应该都还记得 Freddie Mac (房地美)/Fannie Mae (房利美)。这两家「政府赞助企业」(Government Sponsored Enterprises;GSEs)并非美国政府正式部门,但市场普遍相信它们有「隐性政府担保」。
它们从银行购买房贷,包装成MBS并担保,在公开市场出售后重新将资本导向房贷市场,增加可供放贷资金。也就是它们的存在,让2008年的金融海啸影响范围更大。
想象一下,若未来出现「国家AI算力公司」,由政府提供隐性担保。它发行的债券将被视为准主权债,利率无限接近美国国债。
这将彻底改变前面提到的「买时间等生产力上升」:
换句话说,这做法让赌局直接「爆掉」机率大降。但一旦爆掉,影响范围可能扩大数十倍
前述所有的金融结构 - SPV、Neocloud、私募债权 - 无论多么精巧,都只是在回答「如何付钱」这个问题。
而究竟AI基建会不会成泡沫,最根本问题是:「AI是否真能增加生产力?」以及「速度有多快?」
所有长达10年、15年的融资安排,本质都在「买时间」。金融工程给巨头一段喘息期,不需立刻见效。但买时间是有代价的:Blue Owl 和 Blackstone 的投资人(养老基金、主权基金、ETF持有者)需要的是稳定的利息回报,Neocloud 的股权投资人需要的是数倍的估值增长。
这些融资方的「期望回报率」,就是AI生产力必须跨过的门槛。如果AI带来的生产力提升,其速度无法覆盖高昂融资成本,这精巧结构就会从最脆弱处开始崩塌(「股权缓冲垫」)。
因此未来几年,要特别关注以下两个面向:
简而言之,这是一场金融(融资成本)与物理(电力、硬体)和商业(应用落地)之间的赛跑。
我们也可以用量化的方式,大略的估计究竟AI需要带来多大的生产力提升才能避免泡沫:
这个门槛不低,但并非天方夜谭 (2025年全球云端产业总收入大约为 4000 亿美元,换句话说,我们得至少看到AI赋能再造一到两个云端产业)。关键在应用变现速度与物理瓶颈能否同步打通。
风险情境压力测试:当「时间」不够用时?
前述所有的金融结构,都是在赌生产力能跑赢融资成本。让我用两个压力测试,模拟AI生产力实现速度不如预期时的连锁反应:
第一种情况,我们假设AI 生产力「缓慢」实现(例如 15 年才实现规模化,但许多融资也许是 10 年期):
第二种情况,我们假设AI 生产力被「证伪」了(技术进展停滞或是成本无法降低并规模化):
这些测试的目的是将模糊的「是否是泡沫」问题,转化为具体的情境分析。
而对于市场信心的变化,我自己会持续盯五件事,作为风险温度计:
为何这不是2008年的翻版?
有些人可能会用类似2008年的泡沫来类比。我认为这种做法可能产生误判:
第一点在于核心资产的本质不同:AI vs. 房屋
2008次贷危机核心资产是「房屋」。房屋本身不会有生产力贡献(租金收益增长极慢)。当房价脱离居民收入基本面,且被层层打包成复杂金融衍生品,泡沫破裂只是时间问题。
而AI的核心资产是「算力」。算力是数位时代的「生产工具」。只要你相信AI高机率在未来某时点,能实质性增加全社会生产力(软体开发、药物研发、客户服务、内容创作),就不用太担心。这是对未来生产力的「预支」。它有真实基本面作锚点,只是尚未完全兑现。
第二点在于金融结构的关键节点不同:直接融资 vs. 银行
2008泡沫藉由关键节点(银行)大幅扩散。风险透过「银行间接融资」传播。一家银行倒闭(如雷曼),引发对所有银行信任危机,导致银行间市场冻结,最终引爆波及所有人的系统性金融危机(含流动性危机)。
而现在AI基建融资结构以「直接融资」为主。若AI生产力被证伪,CoreWeave倒闭,Blackstone 75亿美元债务违约,这将是Blackstone投资人(养老基金)的巨损。
2008后银行体系确实更强健,但我们不能过度简化,认为风险能完全「围堵」在私募市场。例如私募信贷基金本身也可能用银行杠杆放大回报。若AI投资普遍失败,这些基金巨亏仍可能透过两种路径外溢:
因此更准确的说法是:「这不是2008那种单点引爆、全面冻结的银行间流动性危机。」最糟状况将是「昂贵的失败」,传染性较低、速度较慢。但鉴于私募市场不透明性,我们对这种新型态慢速传染风险,仍须高度警惕。
给投资人的启示:你在这个系统的哪一层?
让我们再次回到最初的问题:AI基础建设是泡沫吗?
泡沫的形成和爆破来自于预期效益与实际结果的巨大落差。我认为大方向上不是泡沫,更像精密的高杠杆金融布局。但从风险面看,除了某些环节需特别注意,对小规模泡沫可能带来的「负财富效应」,也不能掉以轻心。
对于投资人来说,在这场数兆美元的AI基建竞赛里,你必须知道持有不同标的时赌的是什么:
在这场游戏里,位置决定一切。理解这一连串的金融结构,就是找到你自己位置的第一步。而看懂谁在「策展」这场秀,则是判断这场游戏何时结束的关键。